明图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剧透历史,从红场阅兵开始 > 第39章 红薯是个宝

第39章 红薯是个宝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了粮食的富足和人口的快速增长。这种翻天覆地的变化,让唐太宗感到难以置信。

魏征看到唐太宗忧心忡忡的样子,忍不住站出来提醒他:“陛下,人口再多,也是后世华夏的,不是咱大唐的。如今大唐人口不到三百万户,恢复人口,任重而道远啊!”

唐太宗被魏征的话噎得差点一口气没上来,他有些无奈地看着魏征,叹息道:“朕为后世华夏人口之多感到宽慰还不行吗?”

乾隆皇帝的眼神中闪烁着惊愕与不解,他的脑海中刚刚还在回味着康乾盛世的辉煌,那个时代人口众多,国力鼎盛,他自诩为千古一帝,无人能及。然而,这天幕所揭示的后世华夏,却让他震惊到几乎无法呼吸。

不到百年的时间,华夏的人口竟然激增到了14亿,这简直是一个天文数字!而且,更让他难以置信的是,粮食产量竟然能多到超乎他的想象。要知道,在乾隆年间,虽然粮食产量也有所增长,但远远无法与后世相比。

“和珅,你来说说看,后世华夏为何能有如此惊人的人口增长和粮食产量?”乾隆皇帝看向和珅,希望能够从这位朝廷重臣口中得到一些解答。

和珅被乾隆皇帝点名,心中顿时慌乱起来。他早已被天幕所揭示的华夏未来震惊到几乎失去思考能力,此刻面对乾隆皇帝的询问,他更是不知道该从何说起。

“回禀皇上,臣惶恐不安,但依臣之见,这14亿人口的统计数据,确实显得异常庞大。”和珅小心翼翼地回答道,他的声音中透露出几分颤抖,显然对于提及如此庞大的数字也感到惊讶。

“历史上,官员们为了彰显政绩,虚报人口和粮食产量的例子不胜枚举。”和珅继续道,他的目光在百官之间扫过,似乎在寻找共鸣。

一听到和珅的这番话,朝堂上的其他百官也纷纷热闹了起来。他们窃窃私语,议论纷纷,显然对这个话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这数据,依我看,也必定是虚报的!”一位官员高声说道,他的声音中充满了坚定。

“是啊,杂交水稻虽然成功,但不过几十年的时间,怎么可能让人口翻几番呢?”另一位官员也附和道,他的眉头紧锁,显然对这个问题深感疑惑。

百官们之所以如此激动,是因为他们深知自己在汇报政绩时,也常常会将数据报得虚高。

因此,他们争先恐后地想证明这不是一个人的行为,而是官场中的普遍现象。

“和大人所言极是,这数据确实令人怀疑。”一位官员附和道,他的声音中充满了对和珅的支持。

“是啊,想来后世也会有众多弄虚作假之人,我们身为朝廷重臣,更应该严于律己,杜绝此类行为。”另一位官员也说道,他的目光坚定,显然对这个问题有着“深刻”的认识。

乾隆自然深知官场上的种种伎俩和虚报之风,但他并未选择戳破这层窗户纸。他明白,官员们之所以这么做,无非是希望借此往自己脸上贴金,提升自己的政绩,而这也是他作为皇帝所默许的。

毕竟,谁不喜欢听到别人夸赞自己的功绩呢?又有哪个皇帝会拒绝自己的政绩被后人称颂,流传千古?

想到这里,乾隆长叹一声,将心中的愤懑与无奈化作一句话:“我倒要看看这后世还有什么粉饰太平之词!”

【在2019年,我们国家的粮食年产量就已经超过了惊人的66亿吨。】

“大家别被一些国家的粮食出口限制政策给误导了,咱们国家的粮食储备可是非常充足的。”一个声音在人群中响起,自信满满地说,“就算哪个国家宣布不出口粮食了,咱们也别再盲目囤粮了,我们的粮食产量绝对管够!”

“说到我们国家的粮食产量,不得不提的就是我黑龙江省。我们省可是粮食生产的大户,一个省的粮食产量就足以养活全国14个省份,这可是实实在在的贡献啊!”黑龙江的网友骄傲地说。

“谈到粮食,怎么能不提我们华夏的三大主要粮食作物呢?那就是水稻、小麦和玉米。水稻就不用多说了,袁隆平老先生的杂交水稻可是让我们国家的水稻产量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小麦的亩产也能达到1000-1200斤,非常可观。而玉米的亩产则在1000-1800斤之间,同样是丰收的象征。”

“现在大家越来越注重健康饮食,提倡轻食,改吃粗粮了。说到粗粮,玉米、红薯、土豆这些杂粮的产量可是高的吓人。土豆的亩产能达到4000-5000斤,红薯一般亩产也有5000-7000斤。这些杂粮不仅营养丰富,而且产量巨大,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的饮食选择。”

“说起红薯,我小时候可是被它支配得够呛的。每天早上是红薯粥,中午是清炒红薯叶,晚上是红薯饼。那时候虽然吃得单调,但红薯的香甜味道却让我难以忘怀。”有人笑着回忆道。

“不过,红薯吃多了确实有点‘副作用’啊。”有人打趣道,“一斤红薯直放屁,三斤红薯两斤屎!”

“不过,等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