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图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剧透历史,从红场阅兵开始 > 第39章 红薯是个宝

第39章 红薯是个宝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在袁老的视频后半部分,却是衔接了另一个内容。

【大家看完了杂交水稻,那么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世界遇粮荒,华夏不缺粮,国家的神操作有哪些?】

一阵令人紧张的背景音乐响起之后,旁白语气严肃地说道。

【最严重的粮食危机来了,55个国家和地区都受到了影响。】

【全世界足足有69亿人日常吃不饱饭。】

接下来是经典的非洲儿童饥荒的图片。

【但是我们华夏却不受影响。】

【这条视频我们从粮食产量与进口、杂交水稻、肉类供应、储备粮策略、乙醇汽油试点等等方面,给你捋一捋国家的一些神操作。喜欢的话点个赞!】

【我们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华夏的粮食产量多到超乎你的想象。】

【众所周知,14亿华夏人一年需要消耗5亿吨粮食。】

当古代的皇帝们和百姓们听到“14亿”这个庞大的数字时,他们无不瞠目结舌,难以置信。天幕上的数据换算为他们揭示了这个数字背后的真正含义——一亿是一千万的十倍,而一吨则是两千斤,这样的规模在古代社会几乎是无法想象的。

他们疑惑,为何现代社会的人口能增长到如此庞大的数字。而深究其原因,他们很快便会意识到,这背后所依赖的是高度发展的农业技术和生产效率。相比之下,古代粮食产量低,生产效率低下,人们连最基本的温饱问题都难以解决,人口自然增长缓慢。

在古代,粮食问题是制约人口增长的关键因素。农民们辛勤劳作,但往往只能勉强维持生计。一旦遇到天灾人祸,粮食欠收,加上地主官员的盘剥,百姓们便会陷入水深火热之中,甚至会有数十万人饿死。这种情况在历史上屡见不鲜,成为了古代社会的常态。

此外,战乱的频繁也是导致古代人口稀少的重要原因。战争一旦爆发,便会带来无数的死伤和破坏。良田变成荒地,无人耕作,形成了恶性循环。这样的环境下,人口的增长几乎是不可能的。

因此,历朝的皇帝在开国之后都会花很长时间来休生养息,劝课农桑。他们深知农业是国家的基础,只有让百姓们安居乐业,才能确保国家的繁荣和稳定。

秦始皇站在历史的交汇点上,看着天幕上显示的“14亿”这个数字,心中充满了沉默。

他统一六国之后统计的人口不过两千余万人,与这个数字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

毫不客气地说,要是给他十四亿人,他能打下来全世界!

对比14亿这个天文数字,秦始皇的内心受到了极大的震撼。这个数字远远超出了他的想象,让他不禁陷入了沉思。

李斯,似乎察觉到了秦始皇的情绪。

他轻轻走上前,恭敬地宽慰道:“陛下不必太过介怀。华夏后世历经两千余年发展,农业技术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加之有农神的高产杂交水稻,人口自然会比我们大秦时期多出许多。”

秦始皇沉默了一会儿,突然眼前一亮,仿佛捕捉到了什么关键的信息。他抬头望向天幕,眼神中充满了期待和好奇。

“纵使有农神的高产水稻,每年尚且需要5亿吨粮食。”秦始皇深吸一口气,继续说道,“但天幕却说粮食产量多到超乎想象。难道后世还培育出了其他高产作物不成?”

李斯被秦始皇的话所吸引,也抬头望向天幕,陷入了沉思。他们都知道,农业是国家的根本,粮食的充足与否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稳定和发展。如果后世真的培育出了更多的高产作物,那么华夏的繁荣和昌盛将指日可待。

此时的天幕仿佛也感受到了秦始皇和李斯的期待,缓缓地显示出了一些关于后世农业的信息。秦始皇和李斯紧盯着天幕,希望能够从中找到答案。

随着天幕的显示,他们看到了各种高产作物的图片和介绍。不仅有稻谷、小麦等传统作物的改良品种,还有一些他们从未见过的奇特作物。这些作物不仅产量高,而且适应性强,能够在各种环境下生长。

看到这些,秦始皇和李斯都感到无比的兴奋和期待。

他们知道,这些高产作物的出现将极大地推动农业的发展,为华夏的繁荣和昌盛打下坚实的基础。

可是,要到哪里找呢?

唐太宗李世民在听到华夏后世人口高达14亿时,首先被这个数字震惊到了。他脑海中不禁浮现出隋炀帝杨广的种种荒唐行为,以及他如何败光了隋文帝留下的庞大基业。

想到隋文帝时期的人口从四百六十二万户增长到隋炀帝时期的八百九十多万户,但到了自己登基时,人口却锐减至两百万余户,唐太宗内心充满了忧虑。他深知恢复人口是一项艰巨而漫长的任务,这不仅仅是数字的简单增长,更是国力的全面恢复和发展。

他回想起天幕中提到的华夏在1953年遭遇的大饥荒,那时饿死了众多无辜的百姓。然而,在不到七十年的时间里,华夏就实现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