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图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女生耽美 >康华杂文集 > 第27章 读书感悟二则

第27章 读书感悟二则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世就是如此,不堪一声长叹。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棵树

——读《比书更长久的》感悟

人们对于生命比自己更长久的物件,通常报以恭敬和仰慕。对于活得比自己短暂的东西,则多轻视和俯视。前者比如星空、河海,比如久远的庙宇、沙埋的古物、寿命高渺的巨松和老龟。后者比如朝露、秋霜,比如瞬息即逝的流萤和轻风,轻慢浮游的孑孓和不知寒冬的秋虫。在这种厚此薄彼的好恶中,折射出人们对时间的敬畏和对死亡的慑服。

毕淑敏的文章《比树更长久的》所写的绿叶如千手观音般舞动的苹果树也罢,彝族作家李乔先生亲手栽下的高高的杉树也罢,后来大家同栽的据说可以活一百年的棕树也罢,它们总是像人一样,不会永远长青的,再古老的树也有生命的尽头。

是吗?真的不能永远存活下去吗?说真的,我不同意毕淑敏最后的观点。至少,心中的树不会老去吧。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棵树。你看,鸟儿若离开了树,便没了栖身之处;人们若没了树,便失去了栖居的诗意;灵魂若没了树,我想,每个人便都是一个流浪的游子。

“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

这是鲁迅先生的散文《秋夜》开头的一句话。对于一个乡村时代的中国人来说,树是他最早的记忆。几乎每一个人都这样在树下长大,又或者说,是和树一起长大的。树总是静默的,树是家园的象征,是万物的守护者,总是静静地等待。电影中,树所传递的是一种典型的人类情感,从早期的《乱世佳人》到如今的《阿凡达》,树所承载的不仅仅是一身婆娑的叶子,它是家园的温暖旗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从文化上来说,树完全是乡村时代的象征,这种文化中都有一棵树象征在中国人身上更为铭心刻骨。《诗经》上说:“惟桑与梓,必恭敬之。”桑梓早已成为故土家园的标志。在中国北方,一直流传着一个“大槐树”的故事。“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里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我虽不是地道的北方人,却记得在历史书上有个故事:“明初洪武至永乐年的50年时间里,有多达百万的山西移民背井离乡,被迁往冀鲁豫秦等省份。而600多年来,这些移民落地生根,繁衍延绵,其子孙后代数以亿计。就这样,洪洞县的一棵大槐树便成为了他们共同的记忆故乡。”一棵普通的槐树连接了亿万中国人的家园情结。可见,人是一种寻根动物。

如果按照达尔文的《进化论》,人是从猴子变化而来的,那么人就是从树上下来的,或者说,人本来就是生活在树上的。卡尔维诺有一部著名的小说《树上的男爵》,说的是一个叫柯西莫的小男孩与父亲赌气,就爬上了一棵树,从此他便在树上度过了自己的一生,拿破仑还因此专程来到树下拜访这位“树上的男爵”。对柯西莫来说,这个世界有两种生活——树上的生活和地上的生活。后者象征着平庸、世俗与乏味,前者象征理想、高尚和精神性,“树上的生活”高于“地上的生活”。柯西莫爬到树上象征着他不甘于平庸的生活,他坚持决不下树象征他不放弃自己的理想,若用他自己的话,这是一种“抵抗”。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树亦是自然的象征,人作为自然的朋友,甚至是与之不可分割血肉相连的亲子关系,一直在背叛自然的道路上狂奔不止,乃至提出“战胜自然”的曰号,至此,自然已经成为人类的敌人,或者说,人类成了自然的逆子。

树是人类的生存基础,为人类提供不可缺少的氧气。对中国来说,直到30年前,树只是一种珍贵的生存资源。这种“珍贵”体现在树木的极度匮乏。因为一场席卷全国的大炼钢铁运动几乎将所有的树木都付之一炬,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人们没有足够的木材盖房子、做家具,更不用说做燃料。后来,煤炭和石油时代到来了,它们使树木被解放了。煤和天然气成为主要燃料,工具、住宅、家具、车辆都使用更结实耐用的钢铁和塑料,树木完全沦为一种可有可无的摆设;如果抛开夏天遮阳这种所谓的作用,那么树仅仅只剩下审美上的价值。

“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对于一棵历经人间沧桑的老树来说,曾经在树上筑巢的鸟儿到哪里去了?如果一棵树没有来历,没有记忆,没有身份,那么这棵树还是树吗?

城市时代,人和树一起失去了故乡与童年。

传统时代的城市,其实更似一个大的乡村,像我们小城一样,温暖,迷人。那里有并不宽阔的街道和高大魁梧的梧桐,一条条林荫道郁郁葱葱,浓密得如同一个日光隧道,伴随着一代人成长,迎送着一代人老去。马路永远是生活中最浪漫的一部分,谈情说爱其实就是“轧马路”。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村里的青年到城里来了,村里的树也到城里来了,终于,推土机也到城里来了。马没有了,路却越来越宽阔了,甚至让人望而却步,穿越马路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