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八十章叠烧和新的产品线
豆腐吃了,魏大放的商队也满意的走,歇息也歇过了,沈慈心可没旁的理由再拖延于从四师徒两了,这新烧窑的法子是必然要给两人交代了。
说是新法子,其实早就实践过的老法子,那就是叠烧法,一钵体多瓷器,只是在北越窑是第一次罢了。
教学的时候,沈慈心特意叫上了何青石。这个法子她当初也是试验性提出来,烧制的时候也不是一次就成功了的,其中很多因素可能都会影响瓷器烧制的成败。让何青石在一旁,可以帮忙查缺补漏,毕竟当初在瓷木镇试烧的时候,他也是全程在场的。
将制胚、捏胚、烧窑的人都通知了,等人到齐了,沈慈心便拿出一副简单的钵体的图纸展开,用图纸作为参考的方式给于从四师傅两人讲解一钵多件瓷器的结构图。
有直观的图纸在面前,众人很快就明白了沈慈心说的新的烧制法是什么意思,可明白归明白,惊讶归惊讶。
制胚的杜雨顺夫妻两从前也是长期和烧窑打交道的人,从来没有见过有人这样烧制,当即杜雨顺便问,“这样叠着烧,会不会烧制的时候倒下来,那不就毁了瓷器?”
沈慈心摇头,表示不会,“钵体内有定制的支撑,是不会倒的。”
沈慈心又给他们解释用过支圈法进行仰烧和覆烧,点出图纸上两个瓷器接触的地方,“这儿用支钉进行稳固,既隔绝了两个瓷器之间的连接,又不会倒下。”
沈慈心这么说完,于麦子马上提出一个问题,“如果这样的话,两个瓷器之间支钉的地方就没办法上釉了,这样的瓷器便是有缺陷了,恐怕卖不上价格。”
沈慈心点点头,也认同于麦子说的这点。
在场的人不明白了,这瓷器烧出来有缺陷卖不上价格,他们还费这个劲头烧来做什么?
但大家对沈慈心一向信服,觉得她这么做肯定有她的道理,没有质疑,只是奇怪的看着沈慈心,等她解释。
沈慈心没有直接解释,而是问大家一个问题,“各位可在咱们部族见过有人家用瓷器?”
得到的答案是一致的摇头,“这么贵的东西,木头碗,石头锅凑合用就是了,这肚子还没填饱几天呢,可不敢用瓷器,万一家里孩子磕磕碰碰给弄碎了,还不知道多心疼呢。”
这便是瓷器如今的现状,多数是富贵人家在用,更多的还是在陪葬品的使用上,而一般的人家,即使中原人家也很少能用上瓷器的,更别说在这塞外草原了。
现在在乌兰部族这些在窑厂做工的人,家家户户都没有使用瓷器,用后世的一句诗句来形容现状便是,‘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那大家可知道我为何要一个钵体烧多件瓷器呢?”沈慈心又问出一个问题。
这个问题倒是不难,大家细想一下就明白了,“若是一个钵体烧多个瓷器能成功,那烧制的成本就低多了啊。”
毕竟一炉窑烧制成型,要用到的柴火是有数的,如果可以一次性多烧,那分摊在每件瓷器上的成本必然就低了。
沈慈心点点头,肯定了大家的回答,随后道,“这便是为何我想要推行一钵多瓷的烧法,为了降低成本,使瓷器的价格降下来,使我们普通的老百姓都能买得起,用得上瓷器。”
“如果是各位,能便宜十倍买一件瓷器,那这瓷器有些瑕疵,各位会买吗?”沈慈心又拿在场的人举例子。
得到了众人肯定的回答,这若是能便宜十倍,那瓷器可就不算贵了,甚至比一些陶器都便宜了,那大家肯定是选更好的瓷器购买!
“那这便是我想推行一钵多瓷,叠烧法的原因了。正好晋商这段时日不在,我们可以趁空档推行此烧制法,而烧制出来的瓷器,我准备在草原上进行售卖。”沈慈心解释自己的计划。
“大姑娘一向想的就是周全!”
“大姑娘再仔细说说,我们夫妻两好好琢磨,免得出了差错。”制胚的杜雨顺,是既紧张,又兴奋。
“成!我给你们说清楚了!”沈慈心笑着说道。
沈慈心又耐心的将整个流程说了一遍,给众人解答疑问,才将此事理顺。
接下来便是实践,参与的人都很紧张,对他们来说就是一个新的烧制法子,从来没有进行过,生怕出了差错。
可偏偏越是害怕,越是容易出错,现是制胚环节十分不顺利,杜雨顺和于芋头两个人制作新的钵体的时候总是失误,总是在最后收尾的时候容易坍塌。
这个时候学徒工,牧民阿德勒家的小姑娘赛音提出要试试,没想到小姑娘十分有灵性,竟然一试就成了!
杜雨顺夫妻两既高兴,又觉得不好意思,跟沈慈心道歉,沈慈心哪能让他们道歉,连忙摆手,“这对你们和赛音来说都是新鲜的东西,而赛音因为没有过多的经验,反而可以减少干扰,很好的捏出新的钵体,而你们是老师傅,有足够的经验容易被干扰,这又不代表你们的手艺不行,何须与我道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