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话 莲花顶九五
灯光打到身后的墙上,先前的判断八角格局基本正确,只是在墓室后部墙边的暗门间隔有所拉大,照幅度来看,应该是略呈拉长的八角形。回头跳到围坛上,丁晓东又打出四盏蜡烛,照亮中间的区域,加上矿灯,中间的土壤当中,还有另外五个棺椁也只漏出一端。
看到的没错,的确是椁的一端,走到近前发现立在土里的一面是椁板上盖,难怪大小让人觉得不对。这具大椁整体立在土中,正前方被挖开一个大坑,一览无余的椁板上漆十分细致,灰褐中带有一丝朱红,颜色十分鲜艳,说明上漆的厚度,足有数十层。隐隐的彩绘花纹是车马船只,这个取意有点让人费解,四方星正神本驾在上方,灰褐带有朱红的颜色倾向于女棺,没有凤凰等神鸟图腾,可能是因为上面那具鸟骨。
此时从上方观察,上端略呈椭圆形状,外椁外形这样设计,恐怕也有用意。
“没干完?”李立明疑惑道。
棺椁前边的土坑,深度一米不到,堆砌的土方也能看出来,被挖开了很久。正对椁板前方的土坑,标准的探沟形式。除了能见到外漏的六具棺椁,丁晓东还在周围的土里找到三具,只是被一层薄土盖着,连同一起共九具。土沟被挖出,可深度不足以打开盖子。
这就让人起疑,挖开了土堆,却没有完成开棺!灯光也不自觉向围坛外扫去,四周的暗室是否继续查看一下?是摆在众人面前的首要问题。
“马蹄上有丝带”邵军贴在上面观察。马上提醒邵军,千万别这么近。
棺椁这东西说是葬具,也可能是杀人机器,因为体积过大,很多巧妙的机关可以安置其中,让人防不胜防。这是挖到一半停止,很多事难以预料。
马蹄上有丝带,在以往并不常见。是唐宋时期盛行祆教文化产物没错,可这又有些不对,祆教徒信奉裸葬,根本不会用棺椁。这里又要详细说到人,唐宋时期信奉祆教的中土汉人,很少会遵守外来教义的束缚,他们会用本土的丧葬习俗。而那时期所称的波斯人,红头发是他们的标志,他们可是使用裸葬的。唐宋时期袄教盛行,细说起来却没这么简单,在唐唐宋更早之前,祆教已经传入中土,发展需要时间,也需要环境。
丁晓东是没有废话,工兵铲上下翻飞。这时候再看工兵铲,神器也!
“等等等等”我大喊着打断丁晓东,这么挖不行,盖板前方要留下一点土别动,防止倒下来,右边的探沟还要往外偏出去一点,等一下底部还要卧深十公分。
“这就是拧根?”李立明问道。
点头告诉他是的。拧根是利用重力来强行破拆的方法,一个人只要时间足够,也可以开几吨重的棺椁。
“拆底总比抬盖子强”我道。
邵军跳下探沟去帮他,一边回头问我为什么要偏出去一点,直来直去不好吗!告诉他等一下就知道了。
照我说的,两人就快接近尾声。我跳进去简单修饰一下留出的积土。
这时耳边传来楠楠的声音:“这是莲花顶九五葬制”。
古代风水之术的玄妙,在于千变万化,无论山势水形,都有合情合理的解释。点金青囊,都有详细记载,山无常势水无常形,风水上没有万年吉地,可葬尸位确有,金穴宝眼的葬尸位,只有一点。这莲花顶九五的说法也没有违背,人死‘登天’,特别是身份尊贵的人登天更要显示‘身份’。一穴一点,只有一个是正主,与其它伴葬的规格要高出许多。顺着楠楠的话去找,其它8个棺椁的确不如土坑边的这个,上漆就没有它华贵,大小也不在一个级别。
使用伴葬,就是用族群之力助主人‘登天’以示尊崇。
这伴葬就是大有来历的说法,它不同于陪葬与合葬。每种都有自己独立的说法,伴葬可是只在一个时期出现过。
所谓伴葬,就是主人生前‘四伴’。
四伴就是《葬经》所指‘亲’、‘伴’、‘奴’、‘从’,分男女共八人。亲就是亲人,是主人的双亲或者家族长辈,大多长辈是正主入定之后迁来。伴就是朋友或玩伴,都是比较密切的身边近人。奴是下人,是奴隶的意思,男者为奴女者为隶。从是跟随主人的小孩子,童男童女,也有选择家族中的晚辈孩子,但那是极特殊的情况。关键是正主的年龄,不同年龄在九五之尊的点位上位置也不同,想确定正主的棺不容易,九五之尊的点位每一个都有说法。
棺椁立葬,这是法葬的一种。取意为立于天地,不卑不亢,也有为后代撑起天地的意思。立棺法葬以族群的方式出现,这在《葬经》里可不多见。
楠楠说外面的莲花围坛,是‘题凑’的一种。自西汉以后,黄肠题凑就没有使用过,东汉的题凑,与西汉又不相同。取而代之的是很多其它形式的题凑。
由九口棺木笔直的立在莲花提凑当中。九口棺木都是大部分没在地下的土里,如果没有猜错,当初落定的时候,中间应该是土堆或者与莲花持平。特别的就是这九口棺木漏在外的部分,从上面看有点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