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图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女生耽美 >常谈春秋战国二十典故 > 第3章 退避三舍

第3章 退避三舍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没有了

僵持不下时,他只好派人与晋谈判。

条件是楚撤兵,晋复卫成公位,还曹国土地。但晋国精得很,他把使者扣压,然后私下与曹、卫达成协议,要想复国,也不是不行,前提是必须与楚断交。

曹、卫小国也没办法,谁厉害听谁的吧,于是就派人与楚断交了。这样一来,楚国就被完全孤立了,那还能打胜仗吗?

子玉更生气了,他决定带军北上,与晋军决战。而子玉的决定,也正是晋军所希望的,他们就是要把楚军引向北方,在他们认为最合适的地方痛击楚军。

那么,最合适的地方是哪里呢?且看晋军的后退三舍之地。

楚军北上,晋文公就下令晋军后退三舍之地,一舍相当于30里,三舍就是90里。晋文公一令之下,还了楚成王的恩情,“退避三舍”,完成了他的诺言。

晋军向后退了90里,正好退到了卫国的城濮(今山东范县临濮集),为什么是这里呢?

因为在城濮有人在等它,齐、秦、宋国的军队,都在此聚集,曹、卫也已倒戈了,晋国可以大展伸手了。

子玉什么也没察觉到,他既没注意到齐、秦与晋的联合,也没在意曹、卫的倒戈,只顾一路追击,追到城濮,安营扎寨后,就派人向晋文公下战书,说楚军要与晋军在此决战,咱俩就在车上等着观战就行了。晋文公只淡淡的回了一句:“明朝见。”

于是,公元前632年4月,春秋时期最大的一次战争,城濮之战就爆发了。

结果大家也都知道了,晋军大胜,缴获战车100辆,活捉1000人。楚军溃败抛下大批物资,晋军吃着楚军留下的粮食,在城濮休整了三天才班师回国。

楚成王得知子玉战败的消息后,就派人对他说,你还活着回来干啥,还有脸面对申、息父老吗?因为在这次大战中,以申、息地方军组成的左军大部被歼,死了很多人。

楚成王的意思就是让子玉自行了断,不要再回来了。但令一传出不久,他又后悔了。于是又叫人去追回前令。

但子玉走到连谷(今河南西华县南),也没接到赦免令,于是就真的自杀了。

其实子玉的实力也不差,也是楚国的一员猛将,晋文公听到他自杀的消息后,很高兴地说:“以后再也没有人能同我作对了”,心愿达成。

晋文公也在此战后成就了自己的霸主地位,而楚国失去了在北方的经营权,只好转而退回南方窝着。

从上述也可看出,晋文公的“退避三舍”究竟是不是在报恩,答案也很明确了。他借助这一“退”达成了两个目的。

那这两个目的是什么呢?司马迁在《史记》中称赞晋文公为“古所谓明君”,城濮之战,楚败晋胜,除了战略、战术得当外,晋文公在道义上也争取了主动。

他与楚成王有约定,也去执行了,但当时晋国将领并不理解,认为一国之君回避敌国臣子,实在是一种耻辱。

晋文公及时对此阐述了自己的用意,他说用兵的道理在于理直,只有理直才能士气旺盛。他曾许诺过楚成王,就要报答他的恩惠,完成诺言。

此后,如果楚军不依不饶追着晋军打,那就变成楚军理亏了。

这么一解释,晋军全军上下也都理解了晋文公的信义之举,将士们士气大增,反倒是楚军的斗志受到了打击。

所以,晋文公利用“退避三舍”,在战前鼓舞了全军将士,开了一个最强大的动员大会,收割了人心。

第二个目的,在军事上,晋军也实现了以逸待劳,争取友军的配合而采取的权变之道,而且当时城濮也是一个非常适合排兵布阵的地方,主动选择会战地点,总比被动要占优势吧。

将士明确作战方针,再加上友军支援,晋军可谓准备充分,提前将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综上所述,成语“退避三舍”的真正含义,并非真正的退避,而是有目的避让。晋文公考虑更多的是从政治、军事上的目的,在政治上可以争取民心,在军事上可以逸待劳,充分准备。

所以,“退避三舍”,从严格意义上来看,也是一个谋略。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