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退避三舍
春秋时期,晋国内乱,晋献公的儿子重耳逃到楚国。楚成王收留并款待他,他许诺如晋楚发生战争晋军将退避三舍(一舍为三十里)。后来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重回晋国执政。晋国支持宋国与楚国发生矛盾,两军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诱敌深入而大胜。
晋文公“退避三舍”,果真为报恩吗?
晋文公流亡,《史记》载因受后母骊姬之乱,为保命不得已跑到母亲的故国翟国(也称“狄国”),待了十二年后,又被兄弟晋惠公追杀,之后又跑到了齐国。
当时齐国正是齐桓公当政,他亦有志称霸,所以善待诸侯,于是,就接收了重耳,以厚礼招待,还为他安排了家室。
重耳在齐国总算又过上了安稳的日子,一住就是五年,日子过得太舒坦,鸿鹄大志也被他渐渐抛之脑后了。
但是他的妻子齐姜却是一位特别有智慧和眼光的女性,为了帮助重耳实现复国大计,她和重耳的亲信大臣合谋对重耳施计,你不是说死也要死在齐国吗?不愿离开是吧,好,那就将他灌醉,直接拖上车,强行带离齐国。
等重耳醒来后,也只好接受现实了。
但他的归国之路也没那么顺遂,要先后途经曹国、宋国、郑国和楚国。一路走总得吃饭睡觉,这些诸侯国就是他的“干粮”,也是他归国主政的支持者。
到曹国后,曹共公不以礼相待也就算了,还侮辱他。经宋国,宋襄公以国礼接待了他,但宋国刚被楚国打败,也无力帮助重耳回国。于是,宋国司马公孙固让他去楚国。
之后重耳经郑国,同样也没人鸟他,最后到了楚国。当时楚成王在位,他以诸侯王的礼仪接待了重耳,对此重耳也十分感激,但楚成王也提了一个条件,那就是将来如何报答他。
重耳当时流亡在外多年,眼下也是生死未卜,但他却在楚成王面前许诺,说如果将来两国不可避免交战,那他的军队与楚军兵戎相见时,他一定会“退避三舍。”
一诺千金,重耳的诺言就这么许下了,其实这话多少有点小看楚国。所以,楚将子玉听了就十分不悦,埋怨重耳出口就提打仗,好像自己有多牛掰似的,于是就让楚成王杀了他。
但楚成王认为重耳仁贤,当时身边还有一批贤臣追随,如狐偃、赵衰、颠颉、魏犨、胥臣等,这些人都在背后为他出谋划策,也都是治国之才,况且他说这话在当时看来意义也不大,所以楚成王也不与他计较。
重耳在楚国待了几个月,后来在秦国的帮助下回到晋国,并夺取了王位,正式成为国君,就是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
五年后,晋国在晋文公的治理下,逐渐兵强马壮,国力充实。面对东方齐国的衰败,南方楚国在中原的势力扩张,晋国要想有进一步发展,就不可避免地与楚国发生冲突。
当时,楚国控制着中原的一些诸侯国,如鲁、郑、宋、曹、卫等小盟国,这其中也有迫不得已的诸侯国,比如宋国。
在晋文公上位后,宋国就背楚亲晋,一下惹怒了楚国,招来了楚国大军的围攻。
公元前634年,楚国攻宋,隔年联合郑、许、陈、蔡四国围困宋国,宋都陷入危机。
宋国赶忙派人去向晋文公求救,但晋国并没有直接出兵与楚国硬碰硬,而是采取了围魏救赵的策略,先攻楚国的盟国曹、卫,这样一来,楚国必然来相救,那么,宋国之围也就自解。
但楚国不按套路出牌,曹、卫要救,宋国也要攻,而且还攻得更猛了。
宋国只好再次紧急求助晋国,当时楚国势力很强,晋国也不敢贸然与它短兵相接,于是又给宋国出了个主意。
说你们去给齐国、秦国送点礼品,请他们出来调解,如果楚国愿意解宋围,那晋国就把曹国君主扣留下(当时晋国已攻下了曹、卫小国),并把曹、卫的土地分给宋。
这样一来,曹、卫必然不会同意齐、秦的调解,楚国也必然会维护曹、卫利益而不给齐、秦面子。
一旦齐、秦失了面子,就会反过来支持晋国出兵,这样晋国就解了后顾之忧,再出兵就占到了优势。
结果事情的发展也不出晋国所料,齐、秦果然站到了晋国这一边,所以,晋国在外交上已处于有利地位。
楚成王也很快得到了消息,一看形势对楚国不利,就令前线的大将军子玉从宋国撤军,叫他不要与晋国交战。
子玉是楚国令尹,这个官比较大,是楚王之下的最高执政者,而此人又骄傲自负,一意孤行,根本不听楚王退兵的命令,执意要与晋国干一仗。子玉这么做也有他的难处,国内有人批评他不仅不会治国,而且打仗也不行,只要带超过300辆兵车的兵力肯定要吃败仗。
子玉这么傲娇的人,自然不服气,他就要打一仗,让那些看不起他的人闭上嘴。带着赌气去战,多半的结局都会输。
楚成王见子玉不听令,就削减了他的兵力。子玉在前线攻不下宋,晋军也不来与他交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