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沈颜
若论起沈言和京城的干系,还得从六年前说起。
彼时这云初国还是前朝黎齐,沈言也还叫做沈颜。
沈颜有个打仗的爹,一身武勇,一个不小心便从一届小兵打成了权倾朝野的定国公。
沈颜有个唱戏的娘,运气满满,路边捡了个落难小兵倒误打误撞成了定国公夫人。
当年,戍边归来的沈定沈大将军领着千军万马浩浩荡荡从城门走来,炽热的阳光将归来的将士都镀上了一层金粉。
两侧民众满眼崇敬地看着骑在高头大马上的将军,而英武不凡的将军却只看着身侧的一顶小轿。
轿帘轻掀,美人从轿里出来与将军相视一笑,周围顿时没了声响。
自这一天起,黎齐各个话本子市场中类似的桥段就再没断过。
然而,历史告诉我们,凡是建立在现实基础上的话本故事,都有一个接地气的番外后续。
人们很快便发现,这一对儿英雄美人的文化素养真真让人担忧。
酒肆茶楼里盛传,沈大将军喜得嫡女,与夫人商讨半月,定名沈大丫。此消息一出,不知碾碎了京中多少贵女的少女怀春。不论是哪家的贵女,也断断无法想象自己的子女日后将以“二丫”“三丫”的顺序十分规律地排列下去。
最后还是这笑谈传入了宫中,太后娘娘可怜这刚刚出生的女娃娃,亲下懿旨赐定国公府嫡女名沈颜。这才避免了本故事变为“沈大丫的悲惨生活”。
就这样,在阿爹一口一个“老子”,阿娘一口一个“死鬼”的环境里,小沈颜长大了,并且还有负众望地学会了作诗作画。
这可乐坏了文盲沈大将军,几乎是逢人便要吹嘘自家闺女。
沈言私以为,自己之所以后来有如此盛名,可能全因这些句子是先从阿爹的嘴里传出来,对比格外强烈的缘故。
然而当时的沈颜没意识到名声这种东西,有一就有二,有二就有三,三人便成虎。
直到她亲耳听见。
黎齐民风开放,每逢节日祭典不少还未出阁的女子会蒙上面纱出门游玩。这日沈颜正巧在出游之时碰上了京中最大的梨园坊首演新戏《风华令》,里里外外被围得水泄不通,台下人群皆是伸长了脖子盼着好戏开锣。
什么戏竟好成这样?
人总是这样,对他人期盼的事物抱有最大的好奇心。
沈颜也不走了,花大价钱包了雅间,也要坐下来听听看。
刚一坐下,台上便咿咿呀呀地唱了起来。戏文里的故事不同于才子佳人的套路,听了大半竟只见佳人不见才子。
沈言不禁纳闷,莫非近来京中的流行趋势变了?都不听美景良辰,姻缘天定了?
这戏听来听去都只有一个名门贵女,模样生的瑰姿艳逸,又晓古通今如文曲星再世。
沈言不由得心里嗤笑一声,哪里会有这样完美的人物?
再看台下众人一副痴迷其中的样子,沈颜更大为不解,这样“只应天上有,人间不得见”的绝世佳人,怎么大家都不觉得假?
一出戏临到终了,台下越发沸腾起来,两三看客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拍手叹感叹。
“这沈家嫡女当真是静女其姝,君子好逑!”
“还好逑?二哥你是别想了,沈家小姐那般毓秀,又是那样的家世,你就是再拍快马追上十年,也入不了人家的眼!”
“就是不知,哪家公子能有福气配得上这沈大小姐?”
???
沈颜这才傻了眼,感情这戏文里天上有地下无的不是别人,正是自己。
沈言低头瞧了一眼自己正翘着的二郎腿,开始怀疑自己对“静女其姝”四个字是不是有什么误会?
再一想,自己坐这看了一晚上写自己的戏,不由得又觉得有些好笑,起身便离了场。
当时沈颜并不知道,这戏将会带来什么。
一个月后,当宫里的王公公手拿圣旨站在定国公府门前时,沈家一家子都愣了。
只见王公公恭谨地朝皇城方向一拜,随即缓缓打开手中绣着祥云瑞鹤的玉质卷轴:“定国公嫡女沈颜,贤淑大方,品貌出众,太后与朕闻之甚悦。今皇长子册封太子,适婚娶之时,当择贤女与配。值沈颜待字闺中,为成佳人之美,特将汝许配太子为正妃。一切礼仪,交由礼部与钦天监监正共同操办,择良辰完婚,钦此。”
正当王公公宣完旨,一阵冷风从门前穿过,一时只听得树叶沙沙,而无人语。
其实这门前跪着的乌泱乌泱一群人中,只有沈爹沈娘与沈颜三人可称得上是主子。而在这三人中,能听懂如此“晦涩难懂”的圣旨的,只有沈颜一个。
王公公轻咳一声:“沈颜,还不快些接旨?”
仿佛是被雷劈了一般的沈颜这才缓过神来,双手接过了圣旨。
看着沈颜呆呆愣愣的,一副被幸福砸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