祸起萧墙4
乌棠等人赶到云州时,已经是六月了,雨季将至。
云州刺史对河套地区黄河决口拿出的治理方案和徐文良如出一辙,都是疏通河道、修筑堤坝、建立水门。其中,最要紧的就是修筑堤坝,还是以堵为主。
所谓围堵,就是沿着黄河流经的河道两岸,修筑起坚固的堤坝,拦截河水,保护耕地良田,以及两岸的村镇百姓。
黄河历年频繁改道,故而这种堤坝灵活性很高,堤坝的修建也要随着黄河的改道不断变化,尽管修筑繁琐,但围堵策略还是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围堵堤坝常用的材料就是石头,芦苇,秫秸等等,被称作黄河十埽。埽,柳七草三,捆扎而成。下水使用时,需要用绳分别系在堤桩和船上,在绳上卷成埽个,然后慢慢松绳使埽沉至河底。更甚者,还要将整棵柳树倒挂于水中,十数株为一排,以备救急。
其中防护效果最好的材料是高粱,因为高粱根系发达,四下蔓延,能够网住土壤。高粱,秸秆被捆成捆,埋在淤泥里,上面淤泥堆得越多,压得就越紧实。
不过无论是芦苇还是高粱,经过长时间的浸泡,都会腐烂松动,导致堤坝塌陷,所以,河工又在上面加固了一层石笼长篮。顾名思义,这种篮子是由柳条,竹子,□□编织而成,外面捆上绳子,再往里面装满石头,压在高粱上,夯实底部,让堤坝的寿命尽可能延长一些。
修筑这种泥墙大坝不仅耗时耗力耗人,建造不易不说,还十分不稳定。一旦遭遇暴雨,雨水冲刷了顶部的淤泥,地势低洼处的堤坝就能瞬间决口,千里长堤可能在一两个时辰内就被冲垮……
面对这样修了又塌,塌了又修永无止境的状况,除了望洋兴叹,还能怎么办呢?就像是一场战争,与天争命,屡战屡败,屡败屡战。
……
五害之属,水患最大,善为国者,必先除其五害。
任何一项水利工程的修筑都是十分艰巨的任务,其耗费的人力、财力和物力难以计数,短则三五年,长则数十年,但是大兴水利,功在社稷,功在千秋。
乌棠立刻奏书皇帝,简明扼要阐述了黄河水患的利害之处。目的在于请奏朝廷拨款,一则修筑灌溉水渠,以水兴农,治水定邦;二则大兴漕运,便宜粮运,储备转移战略物资。
另则,河套平原因为得利于黄河水灌溉才形成了得天独厚的绿洲农业,随着耕地的不断扩张,草原也在不断退化,每次黄河决堤,都要带走大片的土地肥壤,河套耕地的年产才会普遍偏低。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水涝灾害带走的不仅是水土流失,更是万千百姓的卿卿性命。陛下仁德之君,安忍子民百姓千里无庐,孤寡无所依,老弱无所归?
山林草地能够防水固土,可是谁会甘愿把良田变成林地?植树造林,这笔开支朝廷不出,又有谁负担得起?
乌棠着八百里加急,快马加鞭,呈于御前。皇帝多疑敏感,若此便叫她亲自决断。
经过两个月时间的艰苦抢修,雨季终于还是来了。此刻没有人敢掉以轻心,都期望大坝能顶住这一次的大暴雨。
黄河上游兰州境内皋兰县城,西有铁索船桥连接两岸,此桥名曰“镇远桥”。桥旁水中立有铁柱,铁柱上标明尺寸刻度,用以监测河水长势。凡至汛期,皆有专门官吏水卒日夜察看水情。
皋兰城中的水位标尺上长一寸,下游一带境内水势则上长一丈。此时就须立刻派出“羊报”传送警汛,让下游各州提前做好防汛准备。
古时,有军用羊皮或牛皮缝制成袋,盛装物品以供军旅之用,时称革囊。其中有一种革囊是将整只羊宰杀取皮,洗净晾干后用麻油浸泡,再仔密缝紧。使用时只需充满气即成小型筏子,可用以渡河。这种羊皮遇大河吹足气,抱着入水就是单人舟。
羊皮筏子在此之后便成为传递汛情的独门之法,担负羊报任务的水卒皆为健壮英勇之士,水卒骑着羊皮筏子顺黄河而下,报告汛情,如此便称其为“羊报”。
汛期黄河水势凶猛无比,激流险滩无数,此行危险万分,九死一生,非英勇无畏之士难当此任。
汛期内,黄河沿途凡支流处皆有水卒兵士驻守,监测察看水势汛情。另有官兵士卒驾乘大船日夜于河中巡守,严阵以待。
羊报水卒飞至下游处,沿各支流岔口投掷水签。守候官兵拾起水签,即可得知上游水势尺寸。各府县官吏便即刻部署修堤固坝,甚至转移民户诸事,得以提前预备,防患于未然。
……
暴雨接连下了一月,仍未有停歇之势。如今水位大涨,距离堤坝仅有六七十公分,若再不加以巩固,不消四五日,便几尽决堤。
乌棠如今还在云州西河府,此处处于黄河中端,情势危急,与上游羊报所示大致无差。事不宜迟,乌棠立刻下令命西河府府官疏散沿岸百姓。
乌棠发出太女令,着令西北都护府遣三万大军,与灵州与丰州屯兵共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