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火车周边
们面带怀疑,窃窃私语。
“这火车真有那么厉害?我骑的蒙古骏马,天下无敌,这铁家伙能比得过吗?”一位大将不屑地说道。
另一位大将附和道:“是啊,这东西看起来笨重,怎么可能跑得过我们的良驹?”
然而,当火车的实际运行画面展现在他们面前时,大将们的表情瞬间变得严肃起来。火车在铁轨上飞驰,速度之快令人震惊,远超他们想象中的任何马匹。
“这……这怎么可能!”一位大将惊呼道。
“长生天在上,这铁家伙居然真的能跑得这么快!”另一位大将瞪大了眼睛,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忽必烈也站在人群中,他沉思片刻后,缓缓开口:“诸位,这火车虽然看似简单,但其威力不容小觑。若能将其用于军中,我们的军队将如虎添翼,无论是在草原还是山地,都能迅速调动,无往不利。”
大将们听后,纷纷点头,心中的怀疑逐渐消散,取而代之的是对火车的热捧。
“大汗英明,这火车的确是个好东西。若能在我大元普及,必将大大增强我军的战斗力。”一位大将激动地说道。
另一位大将补充道:“是啊,长生天若有火车,势必大兴于有草的任何地方。无论是草原还是山川,火车都能快速通行,我们的军队将更加无敌。”
忽必烈满意地点了点头,命令道:“传令下去,命工部和兵部立即研究火车的制造和应用。我们要尽快将这项技术引入我大元,使其成为我军的利器。”
大将们齐声应诺,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期待。他们知道,有了火车,元朝的军事实力将再上一个新台阶,草原上的雄鹰将飞得更高、更远。
---
明朝的朝堂上,气氛肃穆而紧张。朱元璋坐在龙椅上,面色铁青,眼中闪烁着怒火。他面前跪着一个衣衫褴褛的中年男子,正是刚刚被捕押回朝中的航海家王大渊。
“王大渊!”朱元璋的声音如同雷鸣,震得殿内的大臣们瑟瑟发抖,“你可知罪?”
王大渊抬起头,目光坚定地迎向朱元璋:“草民知罪,恳请陛下听草民一言。”
朱元璋的怒气未消,厉声道:“你私自出海,违抗朝廷禁令,难道不怕诛九族?”
殿内顿时一片寂静,所有的大臣都低下了头,不敢直视朱元璋的威压。只有王大渊依然保持镇定,缓缓说道:“陛下,草民之所以出海,实是为了探查海外诸事,了解异域风情,以便为陛下提供更多的治国之策。草民虽是平民,但心系国家,希望所见所闻能对大明有所助益。”
朱元璋的目光微微一凛,显然对这个回答感到意外。他冷哼一声,问道:“你说你了解海外诸事,具体有何见闻?”
王大渊从容答道:“草民曾远航至中南诸岛等地,见识了各国的风土人情。这些国家各有千秋,但也有许多值得我大明借鉴之处,都可以为我大明所用,造福百姓。”
朱元璋的眼神逐渐缓和,似乎对王大渊的回答产生了兴趣。他沉思片刻后,问道:“你所说的这些,可有详细记录?”
王大渊答道:“草民已将所见所闻详细记录在册,愿意呈献给陛下审阅。草民虽身份卑微,但所见所闻皆为真实,希望能对大明有所贡献。”
朱元璋点了点头,语气稍有缓和:“你既然有心为国,朕可以暂且饶你一命。但你必须将所知的一切详细汇报,不得有丝毫隐瞒。否则,后果自负。”
王大渊叩头谢恩:“草民感激陛下宽恕,定当竭尽所能,为大明效力。”
殿内的气氛逐渐平静下来,大臣们也松了一口气。朱元璋的雷霆之怒终于平息,朝堂上恢复了往日的秩序。
朱元璋处理完王大渊的事情后,心情稍微平复了一些。他环视四周,目光落在天幕中的火车画面,心中生出浓厚的兴趣。他突然开口问道:
“这火车,谁能做出来?”
殿内的百官面面相觑,一时无人敢应声。朱元璋的威严让每个人都不敢轻易发言。片刻后,一位年长的大臣站了出来,躬身说道:
“陛下,这火车乃是一项新的技术,我大明目前尚未有人能完全掌握。但若能组建一个专门的机构,集合全国的能工巧匠,共同研究,或许能有所突破。”
朱元璋点了点头,沉思片刻后说道:
“好,就依你所言。朝廷决定组建一个新机构,专门研究工学。名为‘工学司’,由工部负责,广招天下能工巧匠,共同研发火车等先进技术。”百官纷纷应诺。
朱元璋接着说道:“此事重大,务必尽快落实。工学司的成立和运作情况,要通过邸报迅速传达到各地官府,确保各地积极配合。”
百官领命,迅速退下准备执行。朱元璋又补充道:
“此外,为确保工学司的顺利运作,朕决定扩大工籍范围。凡是有特殊技艺的人才,不论出身,均可纳入工籍。但他们必须为大明服务,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