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图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女生耽美 >中国旅游攻略大全 > 第172章 大同市(17)

第172章 大同市(17)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5保平堡是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修筑的一座军事堡垒,位于山西省大同市天镇县新平堡镇南约2公里处。作为当时修筑的五堡(新平堡、桦门堡、保平堡、平远堡、平定堡)之一,保平堡在军事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与长城相配合,形成一道坚固的防线。

保平堡的周长为一里七分,城墙高36丈,现存的城墙大部分为土筑,部分经过包砖加固。堡内曾筑有东门,门洞为砖券结构,门上石额刻有“镇云”二字。然而,经过数百年的风雨侵蚀和人为破坏,现在的保平堡已经失去了往日的辉煌,只剩下几段残垣断壁,堡内的建筑也基本损毁殆尽。

在保平堡的鼎盛时期,据明万历《三云筹俎考》记载,堡内驻有守备、坐堡把总各1员,官兵314人,还有战马和骡子17匹。他们负责分守长城7里多,管辖边墩18座,火路墩11座。然而,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蒙古游牧部落首领俺答曾由此突破,进入天城卫进行抢掠,这显示了保平堡在历史上的重要战略地位。

除了军事功能外,保平堡也是一个文化丰富的地方。堡内中心曾建有玉皇阁,寺庙多达12处,包括龙王庙、奶奶庙、罗汉庙、佛殿、观音庙、城隍庙、真武庙等。这些寺庙的存在,反映了当时保平堡不仅是一个军事堡寨,也是一个儒释道文化相当发达的堡寨。然而,这些寺庙建筑大多已在新中国成立后逐渐拆除,现在已难觅其踪。

由于保平堡地处偏远,且水源困难,导致住户逐渐外迁。到1990年,保平堡已基本无人居住,荒废至今。尽管如此,保平堡作为明代长城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仍然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近年来,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保平堡也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成为一处具有独特魅力的旅游目的地。

综上所述,保平堡是一个充满历史沧桑和文化底蕴的地方。虽然它已经失去了往日的辉煌和繁华,但它仍然是我们了解明代长城防御体系和边塞文化的重要窗口。

6山西天镇盘山,原名为四里岗,距离天镇县城东南约8里。在清乾隆年间,知县张坊等文人雅士来到这里敬香踏青,因山势如龙蟠吐珠,便将其改名为盘山。这里山坳如盆,水草丰茂,并有一小泉流泻,景色优美,引人入胜。

盘山的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唐代时,这里建有一寺,俗称盆儿寺,植松种槐,环境清幽。到明宣德二年(1427年),盆儿寺建筑仅存在石幢,是年重建释迦殿等,敕赐显化寺。此后的明清时期,寺庙又经过多次维修和扩建,形成了座北向南、从高向低四处院落,包括北院的神仙洞和文殊楼、中院的韦驮殿、下院的释迦殿以及底院的观音殿等建筑。寺院占地约二万平方米,楼阁亭台、松槐榆柳、牡丹桃杏一应俱全,集释道儒于一寺。

盘山的自然风光也十分迷人。这里不仅有山有水,还有石窟、石洞等自然景观。石洞内有明代开凿的石刻三圣坐像及十八罗汉像壁画,虽然经过岁月腐化,但雕像色彩依然鲜明。此外,盘山还有一线泉、水打鼓、日落晚霞、唐松、槐抱榆、牡丹花、仙人足印、仙人桥等八景,每一处都有其独特的魅力。

在历史的长河中,盘山一直是天城官吏、文人雅士、平民百姓踏青拜佛的首选寺院。尤其是在每年的四月初八,周围的群众都会前来踏青还愿,使这里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民俗活动场所。新中国成立后,虽然寺庙一度冷落并被部分拆毁,但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后,盘山又逐渐恢复了往日的热闹,成为了天镇城四月初八踏青郊游之地。

近年来,经过不断的建设和修复,盘山景区已初见规模。游客可以沿着树木葱茏的山路一路向上,欣赏到奇特的石头和秀美的风景。登山之路虽然有些考验驾驶技术,但沿途的景色常新,常有飞鸟跃起,野兔跨径,使得登山之路并不孤寂。

总的来说,山西天镇盘山是一个集自然风光、历史文化和民俗活动于一体的旅游胜地,无论是对于喜欢历史文化的游客,还是对于热爱自然风光的游客,都是一个值得一游的地方。

7镇边楼,也被称为玉皇阁,是位于山西大同新平堡内中央的一座重要古建筑。它始建于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是北方仅存的一座十字过街阁。这座楼阁高达十五点八米,为三层重檐歇山顶式建筑,底部设有砖券十字过街道,方便行人通过。在上、下层,都可以看到回廊环绕,上层还有勾栏平座,下层则压有条砖栏,整体设计巧妙且富有特色。

“玉皇”一词,是道家对天帝的尊称。在古代,人们选择在边镇中央建这样的楼阁,主要是为了祈求天帝保佑平安。但新平堡作为戍边重镇,镇边楼在实际意义上也有其军事价值。战时,人们可以登高远眺,观察敌情,指挥作战。站在阁楼上,城堡内外一览无余,对于防御和作战都极为有利。

除了军事价值,镇边楼也因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成为了吸引游客的重要景点。它见证了新平堡的历史变迁,也承载着人们对于和平安宁的美好愿望。如今,镇边楼已经成为大同新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