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章 秋思
事情?不过以你的脾气也难怪,这么多年了你一直想要为我父亲讨个公道……可是何必要以这种方式呢?”
女子身后又出现一人,他双手合十,一袭白衣,缓缓朝着悬崖边走去,直到与女子并肩而立才停步。
“师傅。”女子看见来人之后,叫了声师傅。
元修望了一眼对方,赞叹道:“我果然没有看走眼,我大半辈子的修为学识,你竟然只用了半年就学了个七七八八,不错不错,果然是天之骄子!不过你要知道,书上教的全是道理,可人世间的道理才最为残酷,你不要尽信书上的,也不要全信世俗的。”他说着点了点胸前,接而笑着道:“要信这里。”
“知道了,师傅,我什么时候可以下山?”正是被元修带上悬崖山洞钻研三教经典的姜薇问道。
元修笑着点了点头:“还没到时候,等时机成熟之后,我自会放你下山。”
姜薇欲言又止。
元修心领神会,笑道:“是在担心他吧?放心吧他还用不着你来担心,眼下你宜静不宜动。”
“听师傅的。”姜薇点了点头。
“这些时日,你读了不少三教的书,有些什么领悟?”元修问道。
“三教虽异,善归一揆。”姜薇简言意骇道。
“哦?何为三教虽异,善归一揆?”元修笑着反问道。
姜薇想了想,答道:“我记得您常常主持三教辩论吧?三教讲论的目的,是使其相互观摩,商量意旨,而参与各方为了攻击对方,树立本教威望,莫不广引对方经典以资辩驳,这客观来说促进了三教之间的相互了解,许多人开始兼明三教,否则无从在论战中取胜。”
“嗯,继续说。”
“我记得您在注儒家《孝经》、佛家《金刚经》、道家《道德经》这些经典时都曾花费了不少时日吧?《孝经》、《金刚经》、《道德经》,这三部经典篇幅都不大,但对于儒、释、道三教而言,却都是根本性的经典。结合当下陛下的治国之策是尊儒、崇道、不抑佛。这在某种程度上,何尝不是是一种三教齐一的政策?”
“道家修自然;儒家修自强;佛家修自证。道家证道,证有无相生,证四方寰宇过去未来;儒家证生生不息,证红尘安宁、天下大同、万
世太平;佛家证西天极乐,由此可见儒门释户道相通,三教从来一祖风!”
大周为三教论衡之始。发源于眼前的带发修行的和尚元修,由于佛、道二教的高度扩张,与儒家形成了鼎足之势,儒佛道三教关系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
其中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宫廷中经常举行儒释道三教之间的辩论,并很快发展成为一种例行的活动。大周自赵楷继位之后,三教辩论就由皇帝担任主持人,与会者则为三省六部的高级官员,参与辩论的是儒释道三教中最有声望和学问的所谓“三教通人”,辩论的场合选在国子监或内殿,一般不在佛寺或道观举行,时间多定于朝廷的重大节日之际,赵楷身体急转直下以后则多放在皇帝的诞日举行。这种活动在当时被称为“三教论议”或“三教论衡”。
永平七年。
二月的一个清晨,周都长安的国子监里,一场隆重的释奠礼仪正在举行,周文祖赵楷亲自出席,陪同文祖前来听讲的,还有李甫、元修与满朝文武,气氛显得庄严肃穆。释奠本来是国家祭祀先圣孔子的大典,但这次仪式却显得与众不同,因为参加讲论的,不仅有一代大儒,还有来自佛教、道教的代表人物。代表儒家出场的,是国子博士徐文远与太学博士陆德明;代表佛教出场的,是长安圣光寺沙门慧乘、普光寺沙门道岳;道教方面,则由清虚观道士刘进喜、李仲卿出马。这几位均为一时名流,为朝野夙所钦重者。比如,陆德明是著名的《经典释文》作者,道岳则曾是元修求法绣佛之前的授业恩师。
由于赵楷以老子后裔自居,以道教为本宗,故辩论中的席次以道士居首,儒家居中,而以沙门殿后。刘进喜、徐文远、慧乘三人相继升座讲经,之后相互辩难,气氛极为热烈。不过,这次讲论本因儒家释奠礼仪而起,而代表儒家出的徐文远、陆德明皆一代儒宗,尤其是陆德明不仅学问渊博,且极富词辩,善说名理,对于三教经义,均能遍析其要,故特别受到赵楷的赞赏。
当年的三教辩论总是纷纷扬扬,气度不凡,各家各派都能引经据典,文坛之上百花齐放,有盛世之势头。
事实上在大周,儒释道的争论已经进行了千百年。
儒、道两教是中原大地本土的产物,佛教则由西方的
沙弥传来,因此在思想、信仰、礼仪、习惯等方面均有所差异。三者经常发生教义及礼仪上的论诤,也常为争夺帝王的信仰与势力而发生冲突。据《周法本内传》的记载,大周明帝之时,那是还是三国平分中原的时代,迦叶摩腾、竺法兰始传佛教至中原,道士褚善信等上表皇帝,与二者于太安城白马寺门外辩法,终为摩腾等折服。
但,这些都只是传言,在大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