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3章 去扶桑一趟
当李世民说兵部尚书之位该换人的时候,在场的所有人都知道了这件事的重要性。
其实益阳王的行踪,关于这件事,本来就很严重!
只是李恪与李世民的一番对话,刻意回避了这种严重性,以至于在场的所有人都还以为这只是李恪与李世民的博弈。
而李世民此刻要强调的,就是这种严重性。
但他责问李承乾肯定是不行的,毕竟李治进攻李元齐大军的圣旨乃是他自己下的,所以责问李承乾无异于在舍本逐末,这关李承乾何事?
责问李恪呢?
似乎也不行。
因为李恪此去辽东,不仅让高句丽撤军,而且还保证了李元齐大军被李治剿灭,虽然代价极大,但总算是消除了一个隐患,平定了一场叛乱。
所以他不但不能责问李恪,反而还要奖赏李恪,尽管李恪只是去辽东打了点酱油。
故此,李世民能用的手段便屈指可数了。
在场的除了杜由之就只有杜如晦。
杜由之虽是大理寺寺卿,但他向来不参与党争,一直以来两边不靠,而且他的重要性远没到让李恪,让李承乾感到着急的地步。
于是,杜如晦就成了李世民用以强调重要性的对象。
通过“威胁,恐吓”
杜如晦,来让李恪和李承乾不得不做出应对,无论杜如晦能不能在十日找到内查清楚益阳王的行踪,反正李世民的意思很简单——你们总归要给我个解释。
当皇帝的好处就在于,他想要这个解释的时候,无论是杜如晦还是李恪,亦或者是李承乾,都必须给他这个解释。
不然杜如晦就真的要从尚书之位上退下来了。
“辽东大军的调动情况如何。”
这时,李世民目光再度一转,望着殿外,像是出神的问道。
其实今日叫杜如晦来,李世民也是有深意的。
“回陛下,辽东一战,边军死四万余人,伤者七万八千。”
“李元齐降军,大部分被晋王留在了平州城,仅有小部分被遣送回了原驻地。”
“另外平州城附近五州大军也都各有调动,填补了李元齐大军离开后的空缺,并无异常。”
杜如晦身为兵部尚书,这些事自然是他必须要知道和掌握的。
只是调动大军的权限不在他手里,他只是一个传信的人。
“你拟兵部特令,告诉李治,辽东一切事宜他均可自由做主。”
“若一个月内高句丽没有异动,他就可以回来了。”
李治而今领兵在外,所以调他回来,自
然只能用兵部的指令。
如此一来,方能显得情有可原而又顺其自然。
当然,这种习以为常的小手段,在大唐朝中已是不成文的规定,毋须多表。
“回陛下,高句丽此次虽然退军了,但边军驻守不可一日无将。”
“而近些日扶桑大军似有异动,晋王若是回了长安,辽东与东南沿海谁人驻守?还请陛下示下。”
高句丽大军确实是退了,可谁只能知道他们会不会卷土重来呢?
总得要个能独当一面的大将军驻守吧?
而且东南沿海,李恪离开已久,扶桑又蠢蠢欲动,也需要有人驻守。
这个人,除了李治与李恪外,还能有谁?
听得这话,李世民眉头不由一皱。
“你觉得何人可以驻守平州城?”
这一次,李世民并未询问其他人的意思,而是直接对着杜如晦问到。
“回陛下,臣以晋王麾下的副将便可驻守平州城。”
“至于登州”
“朕没问你登州。”
可是杜如晦话还没说完,李世民便冷冷将其打断。
杜如晦闻言,顿时惶恐不已,急忙拜倒在地。
“臣失言,请陛下责罚。”
谁也不知道李世民什么时候发怒,更不知道他为什么发怒。
身为李世民身边最亲近的几个人之一,在朝堂中摸打滚爬多年,杜如晦对于李世民的脾性,也可谓十分的了解。
所以此刻没有任何多余的思考,直接跪在了地上。
见状,李世民只是淡淡的瞥了他一眼,而后目光一转,看向了李恪。
“李恪,朕知道你刚从辽东回来,但东南沿海之事也不容乐观。”
“这样,朕寻个理由,你去扶桑走一趟,探探虚实。”
李世民微微挥袖,这件事就这么定了,也不管李恪乐意不乐意,在场众人同意不同意。
杜如晦闻声,眉头顿时一紧,可是他却没有开口。
倒是李承乾,听到这话,当即拱手。
“陛下,楚王殿下此次北上历时一月有余,本就劳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