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2章 漫漫学医路
又比如晚清的慈禧太后为了追求健康长寿,经常食用一种用精白面和茯苓粉制成的“茯苓饼”。因为茯苓饼既有清香之味,又有祛病延年的功效,故成为清王朝宫廷里的名店,她决定回家进山看看,能不能挖点茯苓回来,二哥给做茯苓饼吃。
总之芽芽找的医书都是结合点小案例,可以当故事书看,里头又有治病案例和理论的书,唯一一本正经一点的就是《中医学》,她打算排到最后,等到明年再看。
还有一本农业常识书本,里头还有作物施肥法,肯定是能用得上的拉。
李敬修找得心力交瘁,收购站的书可是论吨来计算,他就是找一天一夜也不一定能够找到心头好。
以前亲爸说喜欢地质学的不多,现在看来没说谎,找不见啊。
芽芽随手摸出了本《五藏山经》,按照介绍说,这是华国最早的地质书,里头书中记载为矿物八十九种,其中有金属矿、非金属矿和各种怪石、各色垩土等。对矿物的三百多处产地作了记载。
然后一翻开,李敬修也看不懂。
芽芽了然的把手搭在好朋友肩膀上,刚才她也有看不懂的书,只能怪他们太小了,认的字还不够多。
但凭着那一句:是华国最早的地质书,李敬修还是决定买下来,回去供着也行
李岳山回来时听说卖了十几块还挺诧异,再一听两孩子从被人骗到把反骗回去就挺乐。
医学他在行,先去瞧了芽芽挑的书,把那本中医学抽了出去,这是专业医生看的书,以芽芽的年纪还太早,另外几本带点小故事的倒是可以留下。
何况他现在已经在循序渐进的给芽芽灌输医学知识,可以说等到孩子十岁以后肯定有了点医学功底,哪怕以后不做医生都够用。
至于儿子,他无能为力。
地质学啥的,他半天说不出一个屁,啥也不懂啊。
反正儿子挑了一本老式的初中地理,一本文言文的《五藏山经》,随便看着呗。
两孩子也才知道,原来看不懂的拗口文字,叫文言文。
芽芽安慰他,“薛阿姨就是地质学家,回头我给她写信,让她给你寄书来。”
李敬修心里头才好过点,叮嘱小朋友千万别忘了。
两人已经塑料,铁定,瓶盖,牙膏盒,瓶子,电线,还有铁皮,破箱子啥的都是能卖钱的,而且塑料,橡胶底鞋还能卖不少钱,但灯泡,网兜,还有些七零八碎的东西,也确实是不收的。
回去的路上两人还计划,回去再收一两个月的破烂,再继续来挣钱。
回家以后,芽芽就把买回来的书放在床尾,这样想看的时候翻身起来就能拿到,不想看书还能踮脚。
秋收一到,学校再一放假,各生产队人山人海,等到类死人不偿命的秋收末尾,老聂家的孩子们就齐齐出动,去撅人家落在田埂里不要的土豆和地瓜。
二房五个孩子,三房两个孩子,七个孩子一块出动,一天之内撅回来的数目很客观。
被丢在地里让人捡的土豆和地瓜都是个头太小,要不就是漏掉了,但后者可能性不大,可是每一次孩子们去捡回来的土豆和地瓜都不小。
不跟已经收上去,品相好的作物比,但至少跟不要的土豆地瓜比,他们找回来的个头真的要大一点,以至于家长每回验收都得问一句,是不是误收了。
老太太搂着芽芽心照不宣的笑眯了眼睛。
秋收假期快结束的那一天,孩子们是气呼呼跑回来的,而且脸上都带点伤。
大伙很气愤。
每一年秋收之后留在地里的东西,默认是谁都能要的,村子和村子,生产队和生产队之间各自串着拿的也不少见。
他们就瞧见王家村的人到石头村捡土豆,所以附近捡完了以后他们就到王家村去捡,本来你来我往的事情很公平,那里的年轻人倒好,拿锄头撵他们,还要抢他们的土豆。
聂超勇气得哇哇叫:“幸亏大哥吓唬了几个,不然我们就跑不掉了。”
聂合作忍不住说:“就你空着手跑最快。”
“没看见对方人多吗?我跑了是不给大哥打架添麻烦,不然咱们两上场,就跟提小鸡一样的。”聂超勇说:“而且,我跑的时候喊你们了。”
聂卫平也很气愤,“大哥还摔了一跤。”
幸亏锄头是向下放不是向上放,不然大哥今天就要被锄头劈中脑子了。
谁说话,芽芽就扭头去看。
聂海生摸了下牙龈,“没什么,牙齿松动了”
芽芽就去扒拉聂海生的牙齿,不一会就扒拉出一个药方,拿青盐,川椒,旱莲草,枯白矾,白盐,前几种煮水去渣,得的水拌盐和白矾擦牙漱口,治疗牙齿松动。
她虽然有兴趣,也看了点医书,但水平连赤脚医生都比不上。
比如牙痛可以按合谷穴,就是虎口,右边牙痛,就贴敷或者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