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图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女生耽美 >道德经之解读 > 第三章 阴阳平衡与和谐共生

第三章 阴阳平衡与和谐共生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生命之所以维持,是因为阴阳两个对立面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的结果。人体内部以及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必须保持阴阳平衡,才能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人体阴阳平衡是健康的标志,阴阳失调是产生疾病的原因。

阴阳平衡是相对的平衡,是动态的平衡,是不断变化的平衡。人体阴阳平衡是一种动态的平衡,是不断变化的平衡,这种平衡需要调节,是永恒的运动。这种运动在一定范围内,在一定的限度、限度内,如果超出了限度,平衡将被破坏。

阴阳平衡是生命活力的根本。阴阳平衡则人健康、有神;阴阳失衡人就会患病、早衰,甚至死亡。所以养生的宗旨是维系生命的阴阳平衡。

二、阴阳失衡是亚健康的根源

阴阳平衡是生命活力的根本。阴阳平衡不是静止的、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动态的。这种平衡需要调节,是永恒的运动,这种运动在一定范围内,在一定的限度、限度内,如果超出了限度,平衡将被破坏。

阴阳失衡是亚健康的根本原因。阴阳之所以失衡,是因为阴阳之间消长失去协调,既不能制约,又不能互用,甚至互损,继而出现阴阳偏盛或阴阳偏衰的病理变化,在人体的脏腑、经络、气血、营卫等各个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中,以及机体的新陈代谢过程中,都必须在阴阳保持相对平衡中进行。

阴阳平衡是生命活动的基本条件,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基础,在一般情况下,阴阳是处在相对平衡的,如果“阴平阳秘”,人的气血充足,精力充沛,脏腑功能协调,即“阴阳匀平,命之曰人”,“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如果阴阳失衡,出现偏盛或偏衰,人体就会发生疾病,甚至死亡。因此,阴阳失调是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基础。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

阴阳失调的病理变化比较复杂,但其基本的形式不外乎阴阳偏盛、阴阳偏衰、阴阳互损、阴阳格拒及阴阳亡失等几个方面。

阴阳偏盛,是指阴或阳的一方,偏于亢奋的病理状态,其病机特点为“阳盛则热,阴盛则寒”。阳偏盛而导致的热证,是阳盛而阴未虚的实热证;阴偏盛而导致的寒证,是阴盛而阳未虚的实寒证。

阴阳偏衰,是指阴或阳的虚损不足,其病机特点为“阳虚则寒,阴虚则热”。阳虚则寒证,是机体阳气虚损,温煦气化功能减退,虚寒内生,或阴寒之邪弥漫的病理状态;阴虚则热证,是机体阴气虚损,滋润宁静功能减退,虚热内扰,或阳热之邪亢盛的病理状态。

阴阳互损,是指在极度阴虚的基础上,继而出现阳虚,称为阴损及阳;在极度阳虚的基础上,继而出现阴虚,称为阳损及阴。阴阳互损是阴阳相互依存关系严重破坏的病理变化。

阴阳格拒,是阴阳失调中比较特殊的一类病机,包括阴盛格阳和阳盛格阴两方面。阴盛格阳,又称格阳,是指阴气偏盛至极,壅闭于里,寒盛于内,逼迫阳气浮越于外,阴阳不相维系的一种病理状态;阳盛格阴,又称格阴,是指阳气偏盛至极,深伏于里,阳气内闭而不能布达于外,阴气格拒阳气于外的一种病理状态。

阴阳亡失,是机体的阴液或阳气突然大量脱失,而致生命垂危的一种病理状态。包括亡阳和亡阴两类。

《道德经》视角下的阴阳失调探析

在古老而深邃的《道德经》中,老子以他独有的智慧和洞察力,向我们揭示了宇宙万物运行的根本规律——阴阳平衡。阴阳,这一对看似对立却又相辅相成的力量,构成了宇宙间一切事物的本质。当阴阳失调时,宇宙、自然乃至人类社会都会陷入混乱与失衡。本文旨在从《道德经》的视角出发,探讨阴阳失调的原因与后果,以及如何通过调整与修复来达到新的平衡。

一、阴阳失调的原因

(一)自然因素

自然界中的阴阳失调,往往源于天地之气的异常变化。如《道德经》所言:“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发。”当天空失去清澈,大地失去宁静,便预示着阴阳平衡的打破,可能导致天灾人祸的频发。这种自然因素导致的阴阳失调,是人类难以抗拒的,但可以通过观察自然现象,提前预警,减少损失。

(二)人为因素

然而,更多时候,阴阳失调是人为因素造成的。在《道德经》中,老子多次强调“无为而治”,即顺应自然规律,不妄加干预。但人类往往因私欲膨胀,过度开发自然资源,破坏生态平衡,导致阴阳失衡。如现代社会的工业化、城市化进程,虽然带来了经济的飞速发展,但也带来了环境的恶化、资源的枯竭等问题,这些都是人为因素导致阴阳失调的具体表现。

(三)内心因素

除了自然和人为因素外,内心因素也是导致阴阳失调的重要原因。在《道德经》中,老子提倡“清心寡欲”,认为内心的平静与和谐是维持阴阳平衡的关键。然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