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秘方起源
看朱彪依依不舍样子,要是秦向河住的近,怕是能跟到家里去。
今天配了太多的十三香,耗费大量时间,可比上次来的早,又有了售卖经验,加之前的“口碑”,所以太阳刚偏西就结束了。
秦向河依旧找个僻静巷子,躲角落把钱掏出来。
毛票和块票,一张张的数起来,很有成就感。
黄鳝一共卖了一百六十七元,七十多条,加一起差不多是三十斤。
按照六块一斤算,该有一百八十块左右的,他没有秤,卖时就拎起估摸着算,有折损也正常。
若真借秤来实打实的卖,可能没有那么大的热度,家离的太远,没必要锱铢较量。
出乎他意料的,当从另一边口袋掏出单卖十三香的钱时,发现竟有十几块。
三毛钱一小包啊,也就是说短时间就卖了几十包,有那么多人买吗?!
总数加一起,再加上次剩余的,扣掉今天吃饭、买材料等开支,竟有两百零五块三毛。
熟练的处理好一条黄鳝,将柴火烧起来,热油下锅。
秦向河倒十三香时,都不需要吆喝,四周围观的就开始交头接耳起来。
一听就知道,其中一个嗓门最大的,准是上次来过的,描述完味道后,又开始言之确凿讲述神秘调料的起源。
称这是秦向河家祖传秘方,最早上溯到明朝,开始是叫六香粉,为当时宫内供皇室享用,后经过一代代人改良,才成为今天的十三香。
早些年不能做生意,这调料就绝迹了,最近偶尔在家翻到一个泛黄秘方,这才重见天日……
不光围观的,连炖着黄鳝的秦向河都听得入迷。
深觉这人加工信息,很有艺术天赋,不由高看一眼。
锅盖揭开,汤水翻滚,待浓郁香气弥漫街道,摊子前已经围得里三层外三层了。
一些住招待所和小旅馆就近的,甚至跑回去端了碗筷来。
怕出现上次手忙脚乱的场面,秦向河叫来那个大嗓门戴眼镜的男人,让其帮忙给大家分锅里黄鳝和汤,他则打开两个蛇皮袋,叫卖起来。
根本不需要叫卖,早在锅里黄鳝炖上时,就有人不断问了。
新来的听到黄鳝竟比市场的还贵,自然不屑一顾,可等有人拉着给讲完赠送的十三香来历,这才神情凝重加入抢购行列。
十三香配的多,和黄鳝捆绑销售时,份量也比上次也多了一倍。
很快,半个小时不到,七十多条黄鳝就卖光了。
意外的是,仅有几条是县招待所里那些人买的,称让后厨晚上给加菜,其余都是附近本地人。
十三香倒剩下不少,再免费散,好像对先前买了黄鳝的不公平,秦向河便分成一小包一小包。
按份量,定价三毛钱一包卖起来,这样,之前黄鳝附送的,在价值上肯定是超过了一块多。
让他再次意外,对这些单卖的调料,招待所和旅馆里那些人反而抢的凶,不多会准备的草纸就没了,他也趁机收摊。
走前难免遭到一些人埋怨,有几个是上次尝了甜头,这次又奔着卖完黄鳝后免费赠送十三香来的,没想这乡下人也变精了,今天剩余的竟开始单独卖。
大嗓门男人叫朱彪,是县城人,就住隔壁街,父母开了个香烛店,只是生意很差。
读书时看坏了眼睛,身体又太好,所以直到现在,朱彪还没找到工作,整天除在父母的店里呆住,就无所事事到处溜达,哪里有热闹往哪里凑。
收完摊,得到一大包十三香的朱彪,没有跟着散开,跟着秦向河一起打扫,将柴火灰丢到后沟里去。
之后,又主动去还了锅具等零碎东西。
秦向河靠在小卖部外,解开衣服上面纽扣,抓衣领扇着风,今天太热了。
见朱彪在另一家店还了碗筷出来,他忙的招手。
原说自己去还东西,知道秦向河的家不在县城,以为早走了呢,没想就在街对面等着,朱彪一怔,立刻跑过去,“向河哥,你还没走啊,不说家离的远吗。”
“不急,喝点东西。”秦向河丢出两毛钱,让老板给开两瓶浸在凉水里的汽水。
“谢谢。”朱彪忙不迭的接在手里,学秦向河靠在旁边。
付的只是汽水钱,等喝完,玻璃瓶是要还给小卖部的。
秦向河一气灌下小半瓶,透心凉,一扫疲累和闷热。
这个橙色的北冰洋汽水,前世似乎还有卖,只是喝起来远没现在的这个味道。
见朱彪喝的完,一起将瓶子交给老板,走开几步后,他才将准备好的三块钱递过去,“给,今天多亏你帮我看着,不然真忙不过来。”
“你这是做什么!”朱彪身形瘦弱,带着一副很旧的近视眼镜,看清递到面前是钱后,他忙拎起手中草纸包,“你给我那么多十三香,又请我喝汽水,够了,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