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 炒面工厂炒货忙
炒面工厂的计划之前同赵刚提过一嘴,却一直忙着杨秀芹的十万灭蝗总队的事,现在已告一段落,逃荒的难民已陆续出现。
炒面工厂的计划必须抓紧落实了。
想当年,
“一把炒面一把雪,志愿军在朝鲜战场单兵的口粮就是它。”
这是志愿军战士对军粮炒面的形象说法。
炒面,是用70小麦粉、30杂粮粉(玉米粉、大豆粉、高梁粉等)混合后,加入05食用盐炒熟制成。
由于当时我国经济水平落后,物资匮乏,加之战线过长,部队又多采取夜战、坑道作战方式,后勤补给十分困难,炒面成了前线部队的主要供给。
随着战争的持续和战线的拉长,志愿军参战兵力不断增加,加上敌机对铁路干线的狂轰滥炸,造成道路严重破坏,后方补给线遭到严重破坏,后勤保障日益困难。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志愿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彭德怀提出,让各连队用炒面来做增量食品的建议,这一方案得到中央军委的充分肯定。
1950年12月,东北人民政府根据毛泽东关于“动员一切力量支援前线”“确保入朝部队供应”的指示,向全区人民发出了“关于开展大规模制作炒面运动”的号召,要求各地按每天每人一斤半的供给标准制作炒面,以备志愿军急需。
随着战争的发展,炒面已经不能满足志愿军的需要,而且长期食用炒面缺乏营养。
为此,志愿军后勤司令部结合朝鲜的实地情况,总结前一段时期的经验教训,进一步改进供给办法。
1951年五六月间,开始实行新的供应体制,统一了全军的供应标准。
为满足志愿军官兵对蛋白质的需要,国内有关部门首先向志愿军提供了花生米,后来又运送去了大批罐头。
这些措施大大提高了志愿军指战员的战斗情绪,使他们在战斗间隙和战斗准备中,始终充满了胜利的信心。
现在电力不缺了,就又搞多几个电动磨面机和粉碎机。夏季的农作物已经收获,不管是小麦还是大豆芝麻,以及红薯土豆,在王弟仁不计成本提供浇地,和供应化肥的情况下,在严重旱情下虽然有所减产,仍然获得了大面积的丰收。
王弟仁让独立团出面进行收购。一说是要做灾区人民救命粮,群众都踊跃参与。
红薯和土豆先是成了切成片,晒成了干。粉碎机和磨面机开足马力,小麦直接磨成面粉,连麦麸都没有除。这是救命粮,口感和营养虽然差一点,但是,比树皮草根还是好太多。
甚至蝗虫粉也有添加,然后从主位面去取了一些面粉和面袋。将磨出的面粉按比例,混合了适量的盐塘。
当然,小麦粉只加了一半,以期做出更多的食品,这是救命粮,可不是军粮,加上杂粮粉、红薯干粉、土豆干粉、花生粉,红薯茎粉做成营养粉,安排各村,进行炒制,做成炒面,这些工作就没有在陈家峪进行。
赵家峪离总部太近了,独立团已实行军管,只做一些核心的工作。一般工作都在赵家峪外围的几个村子进行。然后成品由独立团运到赵家峪的仓库。根据地大街小巷呈现出一派热火朝天的繁忙景象,男女老少齐上阵,家家户户都投入到炒面的热潮中。
各村纷纷成立炒面小组,到处是一片忙碌的景象。
有的村还组织了炒面竞赛活动,比谁的速度快、质量好。
许多老人、妇女也不甘落后,她们或到作坊帮忙,或在自己家里做炒面。
一时间,整个根据地变成了一个巨大的炒面作坊。
难民们青壮年也没闲着,漫山遍野的砍木材,赵刚让各村给他们发放了斧头和手锯,一个个干得劲劲的。
炒面做了两种,除了一种普通的,还有一种属于高营养的。已经成年的鸡,怎么吃也不会长,尤其公鸡吃了也不下蛋。统一安排杀掉,做成风干鸡。然后粉碎成粉,做成营养粉再炒制。
部分难民行至此刻,已然精疲力竭,命悬一线。唯有依靠营养炒面方能重焕生机。继而以普通炒面恢复身体。不久,仓库中炒面便堆积如山。
王弟仁转运了一批到总部仓库,而后由张万和分发至各级边区政府。各级政府手中有粮,心自不慌,行事亦颇有条理。
主位面市场的机械仓库中,其实有切片机。王弟仁未曾启用,一则电力稍显紧张,二则难民需有活可干,内心才觉安稳。从最初的人道救助后,根据地便开始以工代赈发放粮食。
很快,难民们,尤其是妇女、老人,乃至儿童纷纷加入,投身于红薯和土豆的切片晾晒工作,以及红薯茎叶的采收晾晒之中,以备日后粉碎之用。王弟仁希望借此解决炒面维生素不足的问题。
还有一点令人意想不到的惊喜!王弟仁中间回了趟主位面,随手带了几只风干鸡和几十个土鸡蛋当礼物,然后听从表哥的建议,在超市和市场售卖。
谁能想到那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