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英格兰约克郡那边, 很快送来了牛津大学新一年的课程纲目。
谢晦一看,心中很是不满:“这么大一个学校居然不教汉语?赶快补上!”
牛津大学派来的校务使者:“……”
我看你是在为难我胖虎!
他在谢晦的注视下,满头大汗,好半天才憋出一句:“我们缺乏相应的教学人手。”
“这好办”, 谢晦拿出印玺, 在审核书上啪地一盖, “我从京城调一批太学师生过来,届时随你一起回去。”
使者唯唯点头应下。
牛津在过去的一个多世纪中,是整个欧洲的讲学中心, 亨利二世野心勃勃,想在此建造一个学术圣地,与巴黎大学争锋。
斥巨资从法国等地挖走一大批素有盛名的学术大师, 并以国王的名义,加以保护。
为此,更是不惜给牛津城大量拨款, 给了当地商会的经营特权, 并引入大量移民,让城市更加繁荣。
如此费心劳力的经营,最后却被谢晦摘了桃子, 亨利二世心中的郁闷可想而知。
他当然不可能就此认命。
反正谢晦远在西夏,鞭长莫及, 留在英格兰境内的只有小将毕再遇和他的火.器军团。
亨利二世摩拳擦掌,准备给谢晦使点绊子!
没想到, 谢晦人没到,教学改革的命令先传来了。
以后全校师生入学之后都必须学汉语, 每一年都要进行汉语考试!
另外, 还开设了十门与华夏相关的课程, 涵盖了中国历史、古诗文、地理、哲学等方方面面,不修满这些课程,就不许毕业!
亨利二世本来还大大疑惑了一番,这么多课程,得派多少老师来啊。
牛津本土的其他教授,都是实打实的大师,青史留名的那种,大宋来的人怎么着也不能太寒碜吧,不然可就让人看了笑话了!
结果到了开学当天一看,好家伙,大宋统共就来了一个教授,一人开十门课!
千里迢迢、背着小包袱赶来的朱熹:没错就是我,惊不惊喜,意不意外!
又一位教坛中的卷王诞生了,一人更比十人强!
自打刘裕来后,朱熹的日子便不好过了起来。
刘裕和北府众人,既不喜欢朱熹这些禁锢人性的思想理论,更嫌弃他的一批门生整日畅谈理学,不干实事,清谈误国,好似东晋时期的王衍之流。
确切来说,北府人对整个儒家都不喜欢。
刘宋时期,风气何其开放,人人追求潇洒自由之风。
儒家那一套三纲五常的理论,是最没有市场的东西,已经被扫进了灰尘堆里。
北府人看朱熹和他的学生,只觉得这人好像有病。
谁要读你的《四书集注》教材啊,全是忽悠人的东西,我们只相信自己手里的剑!
漂亮话谁不会说,你当过一天的宰相吗,就在这里妄议治国之策!
《近思录》里嘴巴一张,就要以你的理学思想治国,甚至还要不分青红皂白,全盘恢复上古时期的古法!
简直太荒谬了!
不过呢,朱熹虽然不讨喜,但之前到底不是投降派,没犯过什么滔天大错,所以也没给他治罪。
他倒也乖觉,自请归乡,闭门著书,搞搞哲学,顺便收点学生好恰饭。
这回,赶巧牛津需要一名教授,立刻就把他抬了出来。
老头虽然思想颇为迂腐,脑瓜子一根筋,但博学多才是真的,文学书法音乐美术样样精通,给他拍扁了就是一本百科全书。
热爱教学也是真的,白鹿洞书院和岳麓书院都是在他手里建立起来的,教出了许多人才。
给朱熹放在大宋当地,他的思想会不断荼毒大宋人民。
但给朱熹放到英格兰,他立刻就变成了最强的汉文化传播先锋!
虽然这个传播过程中,可能稍稍出了点偏差……
但是没关系,反正是去霍霍英格兰人和欧洲人,想想就开心呢!
果然,朱熹一见到谢晦寄来的offer,立刻一跃而起,火速赶到英格兰当地。
和翻译一见面,就马不停蹄地开始制作新学期课程大纲。
牛津学子怀着忐忑的心情,开始了他们的开学第一课。
朱老头慈眉善目,循循善诱,先从上古神话开始讲起,学生们听得十分入神,直呼精彩,今日不虚此行。
正当下课的钟声敲响,学生们纷纷面露笑容的时候,却见朱熹手持戒尺,在讲台上重重一拍,大声道:“肃静!”
随后,便从桌肚里取出了厚厚一叠讲义:“这是今日作业,关于老夫课堂上所教授的内容,每人写1000词的感想,明天一早我来检查。”
牛津学子:???
万朝观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