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图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汉末雄风 > 第一百二十五章 掀动大生产,其兴也勃焉1…

第一百二十五章 掀动大生产,其兴也勃焉1…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以演绎法、归纳法进行推论、总结后,“无甲行军”大抵可归因如下:

其1,是为了减少对兵卒体能的损耗;

其2,是为了减少对物资(尤其是鞋袜)的损耗。

其中最有名的例子,便是历史上建安十2年曹操(207)征讨辽西乌丸时,曹军先锋“卒与虏遇”(仓促临阵),将士“被甲者少、而车重在后”。

卒与虏遇,(虏)众甚盛。(曹)公车重在后,被甲者少,左右皆惧。

摘自《魏书之武帝纪》

由此可知在行军途中,甲胄是放置在“车重”(兵车辎重)当中。

士兵只穿戎服(即军装),徒步行军,以节省体力。

曹操远征塞北,是为了剿灭袁尚兄弟的残余势力。

而2袁勾结乌丸,也是众所周知之事。

3郡乌丸承天下乱,辽西单于蹋顿尤强,为(袁)绍所厚,故(袁)尚兄弟归之,数入塞为害。

摘自《魏书之武帝纪》

实际自出卢龙塞起,鲜卑、乌丸与袁氏余党便随时可能出现,曹军却依然“轻装徒步、甲置车中”。

可见这种习俗(或制度)有其必然性。

虽然此役靠着曹纯、张辽的奋勇冲击、斩杀敌酋(辽西单于蹋顿)而大获全胜,但当时的实际战况,想必极度危险!

(张辽)从征袁尚于柳城,卒与虏遇,辽劝太祖战,气甚奋。太祖壮之,自以所持麾授辽。遂击,大破之,斩单于蹋顿。

摘自《魏书之张辽传》

从曹纯、张辽“纵兵奋击”的记载中可以看出,曹军少量精锐骑兵部队,应该是时刻“被甲胄”的。

这种具装骑兵队,主要作用是负责保护主帅。

曹操遣此精锐亲卫出击,可见因战况极度凶险,使曹操被迫孤注1掷。

万幸是役辽哥开了无双,否则,彼时已得徐庶、又将得孔明的刘备,或许将成为汉末乱世最后的大赢家。

毕竟,“天下英雄,惟(刘)使君(刘备刘豫州)与操耳”。

可惜,公孙康不是曹操,其人麾下也没有张辽,更何况,其人不似曹操,有精锐骑兵亲卫护身。

更不用说,沮授、审配2人虽然被曹魏、西晋官修史黑出了翔,但这2人临敌把握战机的真实能力,绝对不会逊于郭嘉。

所以…

此处,引用情歌王子张先生1句经典老歌歌词:我已经看见,1出悲剧正上演。

实际情况也的确如此。

沮授、审配2人在震惊之后,便迅速兴奋起来…

这2人甚至兴奋到浑身颤抖!

仿佛他们面前出现的不是十2万浩浩荡荡的敌军,而是…

1个仅着轻纱的诱人女子,已经在榻上张开双腿。

如此天赐良机摆在面前,只要是个正常男儿,1定会在禽兽与禽兽不如之间,毫不犹豫地选择前者。

综上所述…

【作者题外话】:接着上1章继续为您说。

这与当时的政治背景有关,即曹植受宠,有“夺宗之议”,因此曹丕才拼命“御之以术,矫情自饰”。

初,文帝与平原侯(曹)植并有拟论,文帝曲礼事(荀)彧。--《魏书荀彧传》

在荀彧与钟繇支持田畴的背景下,曹丕自然是要紧随风向,收拢天下名士之心。

这也是曹丕后来虚心纳谏、提出9品官人法的原因之1。

所以说,曹魏根本不可能改变士大夫家族化、门阀化的趋势。

最后说夏侯惇。

虽然《魏书》称夏侯惇与田畴“素相友善”,但由于盲夏侯本传的缺载问题,已经很难考证夏侯惇在该案中的真实想法。

(田)畴素与夏侯惇善。--《魏书田畴传》

如果看夏侯惇的辞令,所谓“主意殷勤,可不顾乎”其实隐含着凛冽的杀意,即以生命安全相威胁。

“主意殷勤”中的“主”,非指汉帝,而指曹操。夏侯惇挑明了曹氏才是汉廷的实际统治者,田畴“不可不顾”。

(田)畴揣知其指,不复发言。(夏侯)惇临去,乃拊畴背曰:“田君,主意殷勤,曾不能顾乎!”--《魏书田畴传》

可见夏侯惇所谓的“与田畴相善”,成色几何,也颇可玩味。

但从婚姻角度考虑,夏侯惇次子夏侯楙,与曹操长女清河公主的婚姻,是在曹丕的撮合下促成;那么在田畴案中,夏侯惇与曹丕保持立场1致,也符合逻辑。

5官将(曹丕)曰:“女人观貌,而正礼(丁仪)目不便,诚恐爱女未必悦也。以为不如与伏波(夏侯惇)子(夏侯)楙。”太祖从之。--《魏略》

田畴辞封1案,历来多被视作河北名士对曹操的抵触反映。实际另有玄机。

从田畴本人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