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图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汉末雄风 > 第四十八章 荆士达许都,孔明至丹徒16

第四十八章 荆士达许都,孔明至丹徒16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幽滞之士,多所显拔。--《后汉书董卓传》

吏部既然掌握了人事选举,自然成为董卓笼络人心的工具。看吏部尚书的安排,便可看出深意。

董卓时代的吏部尚书是周毖。

周毖按《后汉书》为汉阳人,汉阳即凉州天水。按《英雄记》则是凉州武威人,与关中集团的张济、张绣、贾诩同乡。

董卓秉政,以汉阳周毖为吏部尚书。--《蜀书许靖传》

周毖,武威人。--《英雄记》

当然,无论周毖是汉阳人还是武威人,他都是凉州人。

可见董卓对吏部的安排非常上心。大约是因为凉州将校久在边地,浸染胡风,在技术性比较强的政界很难找到位置,因此选择“州里人”把持选举。

吏部的副官是许靖。

董卓秉政,以汉阳周毖为吏部尚书,与(许)靖共谋议,进退天下之士。--《蜀书许靖传》

许靖是汝南人,与袁绍同乡。董卓上洛之初,与汝南袁氏关系远不似《3国志》记载般糟糕,先迁袁术为后将军(原是虎贲中郎将),又授出奔冀州的袁绍为渤海太守,还曾拉拢袁绍集团的核心人物张邈与曹操。

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太傅袁隗(袁绍叔父)与董卓之间,曾经存在合作关系。

只因初平元年(190)袁绍在关东起兵,才连累袁隗被杀。

袁隗与董卓的同盟关系,彼时天下皆知。公孙瓒甚至为此作书谴责袁绍不孝。

(袁)绍为勃海(太守),当攻董卓,而默选戎马,不告父兄,至使太傅(袁隗)1门,累然同毙。不仁不孝,绍罪3也。--《后汉书公孙瓒传》

可见典选吏部的周毖与许靖,实际分别是靠“董卓同乡”与“袁隗同乡”的关系才得以出任。

另1方面看,周、许2人虽然受尽董卓礼遇,却心向关东,甚至故意表奏心怀不满的士族出任关东牧守(诸如刘岱、张邈、孔伷、张咨),最终酿成大乱。

在董卓的清算下,周毖被杀,许靖出奔。

“阉党乱政”是贯穿东汉的痼疾。自章帝以后,皇统屡绝,幼主嗣位之事极端频繁。因此外戚与宦官的争斗,便成为东汉的主旋律。

董卓之前,已经有孙程政变,党锢之祸,陈蕃窦武之死等诸多由宦官发动的宫廷惨剧。至于何进被杀,不过是宦官政治的另1个缩影。

董卓上洛(189),恰逢十常侍之乱。因此清算宦官,为党锢名士平反,便成为增加名望的契机。

董卓率群臣上书,平锢冤案时,“3公人选”是特别需要关注的。

太尉即董卓本人,司徒是黄琬,司空则是杨彪。

考虑到此次上书,3公俱带斧钺仪仗,可知排场与影响相当惊人。

(董)卓乃与司徒黄琬、司空杨彪,俱带鈇锧诣阙上书,追理陈蕃、窦武及诸党人,以从人望。--《后汉书董卓传》

彼时刘协仅有9岁,无异傀儡,根本不具备处理政务的条件。

可知此次政治表演,不过是董卓演给天下人看的把戏罢了。

历史也确实是如此发展。董卓在“平反冤案、以从人望”之后,立刻将自己从太尉晋升为相国。

“董相”之名也自此而始。

于是悉复(陈)蕃等爵位,擢用子孙。寻进(董)卓为相国。--《后汉书董卓传》

与董卓共同参与表演的黄琬与杨彪,2人的出身履历,比较值得关注。

下1章咱们继续说。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