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九章 凉州暗流涌,北境风云动中
接着说夏侯惇。
1个屡战屡败、还被绑票的独眼将军,靠着屯田1路“都督2十6军”,甚至成了曹魏“首任大将军”,根本是天方夜谭。
夏侯惇的军功记录,无疑遭到抹杀。
时代相近的司马炎,登基后曾公开感叹:“夏侯惇的功绩、可以百世流传”。
(晋武帝)诏曰:“惇,魏之元功,勋书竹帛。”--《晋阳秋》
如果按《惇传》所载、其功绩基本都是“典农”。
1个在军界打拼了3十年的老将,“负土做陂”能算功绩?
司马炎必定读过当时的1手史料,他口中的“功”,必指代“军功”。
所以,此军功必然与袁绍有关,史官们不好写进史册,干脆以春秋笔法,1删了之。
夏侯渊和赵云之间的排辈…
确实太乱了!
按照张飞排,赵云矮夏侯渊1辈;按照赵旻排,赵云又长夏侯渊1辈;按照同僚关系、年龄排,2者平辈…
接着上1章,继续为您说。
至晚在初平2年(191)7月时,于夫罗依旧处在袁绍麾下。
韩馥幕僚赵浮动所说的“于扶罗新附袁绍,未肯为用”确系实情。因为初平2年(191)袁绍夺取冀州魏郡之后,于夫罗便“欲叛”,而袁绍、张杨“不从”。于夫罗遂胁迫张杨1起离开了冀州。
单于欲叛,(袁)绍、(张)杨不从。单于执杨与俱去。--《魏书张杨传》
这里的“欲叛”指的是于夫罗想脱离关东诸侯阵营,投入董卓阵营。
佐证便是张杨在被于夫罗胁迫离去之后,立刻受到董卓重用,被授予建义将军,领河内太守。
可知于夫罗的投效对象就是董卓。
(董)卓以(张)杨为建义将军、河内太守。--《魏书张杨传》
袁绍由于张杨、于夫罗等人的离去,元气大伤,十分恼怒,遂派遣大将麹义(1作鞠义、麴义)追击,在邺县之南击溃叛军。
于夫罗兵败之后,南下黎阳县,并在此击破度辽将军耿祉,于是“众复振”。
(袁)绍使将麹义追击于邺南,破之。单于执(张)杨至黎阳,攻破度辽将军耿祉军,众复振。--《魏书张杨传》
前文已述,“度辽将军”是汉廷监视南匈奴王庭的重要人物。
不过按理来说,度辽将军应被设置在并州,而不应在魏郡黎阳。
鉴于袁绍曾拥立刘虞为帝,并多次借刘虞“领尚书事”的名目“承制封拜”,耿祉这个度辽将军很有可能是袁绍自封的,意在监视于夫罗。
(袁)绍等复劝(刘)虞领尚书事,承制封拜,虞又不听,然犹与绍等连和。--《魏书公孙瓒传》
于夫罗战败之后,便投靠了黑山张燕。
按《武帝纪》记载,曹操在初平年间(190-193)和袁绍联合的时候,曾共同“要击眭固,又击匈奴于夫罗于内黄”。
(于)毒闻之,弃武阳还。太祖要击眭固,又击匈奴于夫罗于内黄,皆大破之。--《魏书武帝纪》
眭固是黑山军将领,曾与于毒等人围攻兖州东郡,后为曹操所破。
内黄县在冀州魏郡,初平4年(193)黑山军攻破魏郡邺县,端了袁绍的老巢。
黑山贼于毒、白绕、眭固等十馀万众略魏郡、东郡,王肱不能御,太祖引兵入东郡,击白绕于濮阳,破之。--《魏书武帝纪》
(袁绍)方与宾客诸将共会,闻魏郡兵反,与黑山贼于毒共覆邺城,遂杀太守栗成。--《英雄记》
由此可知,于夫罗背叛袁绍、投入董卓麾下以后(191),1直在冀州地区和黑山军头目张燕联合,并不断骚扰袁绍。
张燕与董卓存在合作关系,《臧洪传》对此有明确记载。
关于这1问题,后文还会详细分析。
最后,于夫罗投靠了袁术。
初平4年(193),南阳太守袁术联合长安朝廷(李傕、郭汜为代表)任免的兖州刺史金尚,发兵北上,准备与曹操决战。
献帝初,(金尚)为兖州刺史,东之部,而太祖(指曹操)已临兖州,尚依袁术。--《典略》
结果曹操联合袁绍、刘表,在兖州陈留大败袁术。
袁术“迸走流离,几至灭亡”,被迫远遁扬州。
4年春,(曹操)军鄄城。荆州牧刘表断(袁)术粮道,术引军入陈留,屯封丘。--《魏书武帝纪》
当时袁术的盟军之中,除金尚之外,还有“黑山余贼及于夫罗”。
(袁)术引军入陈留,屯封丘,黑山馀贼及于夫罗等佐之。--《魏书武帝纪》
“黑山余贼”指的是同年(193)在冀州被袁绍击败的黑山军,于夫罗则是黑山军的盟友。
于夫罗经此大败,遂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