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章 我怀疑他是真有病
深夜时分,方敏中还在自己的办公隔间里面奋笔疾书。这里还没有树立起电线杆,现代文明的照明还没有来到这里,晚上只有点点油灯与星光作伴。
即便如此,他也任劳任怨,一直工作到深夜,还在不停的阅读上面分发下来的土地改革条例文件。
同时,结合考察的实际情况,罗列着水口镇的改造计划书。
水口镇很大的一个问题就在于该地是一个地少人多,地主土地多在外乡,同时副业人口占比比较大的村庄,仅仅依靠没收地主土地是不足以解决本地贫雇农的土地问题。
长期以来,搬到这里的,以闽江沿岸货物搬运为主的水手和搬运工人们,对于开放渡口管理,发展航运副业的需求超过了分配土地。
因此,该地的土地改革必须要配合发展生产,根据不同群众的需求,解决贫雇农、流浪贫农、手工业工人以及搬运工人的实际需求,这是当地的土改工作政策在地方实际执行之中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一味的搬照安徽地区的成功经验,是不能够满足当地特殊需求的。
只有这样,才能够充分调动起积极性,达到动员群众支持革命的作用。
想到这里,他翻阅起这几天调查员们走访出来的人口分布册书,发现大门大户大族将整个水口镇及附近的田产基本占完,而其中的田产纠纷也大多在这些原本就在水口镇定居上百年的家族之中展开。
这也是为什么水口镇的土地纠纷案件累积了那么多在县衙之中,而历任知县对此丝毫不做评价的原因。
除此之外,绝大部分水口镇的居民都是近几十年随着闽江航道的开发而逐渐搬迁过来的水手、搬运工人及其家属,男性在外操劳,女性在家接活裁缝,或者支个小摊补贴家用,他们算是卖力气、卖年纪来讨生活,缺乏在本地购置田产的能力,因而,这个群体在整个镇子的田地占有中比例都比较低。
“也许这部分群众是一个切入点。”
方敏中在心里慢慢想着,手中的钢笔在纸上拖出一大滩墨迹都不知情。
就在方敏中沉思的时候,副组长苏正堂挑起门帘走了进来,手上还拿着一叠子文件。他看着在油灯面前,头发都快伸到灯芯里烧起来了的方敏中,轻轻敲了敲他的后背。
“方敏中同志,我知道你身上的担子很重,但也不能因为这个就想烧光自己头发,然后出家呀!”
方敏中这个时候才惊醒起来,他看着自己笔记本上的那摊墨迹,轻轻的笑了两声,默默的将钢笔放入笔盖,插回自己的上衣口袋之中,而那本小笔记本则放在另一侧的胸口口袋里。
“正堂,不是我说,你走进来一点声音都没有,跟猫一样,在晚上你这样走路很吓人的!”
“你也知道现在是深更半夜啊!”
苏正堂靠在门框上,身上披着他的厚棉袄,里面露出他穿着的白衬衣。今年的冬天格外的寒冷,连在福建工作的他们都不得不在行李中塞进棉衣来御寒,苏正堂好多书都没带过来呢。
“怎么,只许你方大人深夜不停工作,就不许我苏小子过来请教请教啦?”
“好好好,正堂,又在说玩笑话是吧!说吧,你有什么问题要请教请教,我肯定不吝赐教。”
苏正堂将手上的文件递给方敏中,两个人就凑在油灯下看了起来。情报不多,是公安的同志们从县城的档案里摘抄出来的,外加上一点走访调查,拼拼凑凑出来一份文件。
里面主要讲述了一个首领是宋文龙的地方民团,前期维持地方治安,顺便当一下大族的打手,干一点催债的工作。
有的时候还要防备点山上下来的土匪,县衙也归他们管。
有一百来杆枪,两三百号人。后来就被毛以宁征集起来,授予了保安团的名号,让他们就地展开防守,抵御苏沪军南下,还塞给他们一门沪造克式山炮以及几十枚炮弹。
宋文龙带着这些家伙事直截了当的向苏沪军投降了,白吞了毛以宁三个月军饷和一门炮。
苏沪军接受他们的投降后,也照样任命他们为镇子上的保安团,丢给他们两挺重机枪之后就没管了,宋文龙趁着这个机会招兵买马,在当地称雄,队伍扩充到了两百多支枪。
后来,延平之战后苏沪军势力败退,宋文龙和接收战场的轻步兵师干了一架,结果自然是大败而归,保安团元气大伤,连重机枪都丢了一挺。
剩下的人大多作鸟兽散,连夜跑路,宋文龙也有样学样,赶在工作队来之前,将大量装备脱手给了曹家,昨天晚上交完最后一批货,宋文龙带着钱财和几十个亲卫远走高飞了。
经过调查,发现他买了一张福州的船票,目的地是吕宋。
“也就是说,现在的曹家是接手了原先宋文龙那一批保安团的军械是吗?
这我就有点看不懂了,他曹家这几百年来,除了刚开始那段时间辉煌过,一下子后面就是一起落落落落落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