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书同文字
25.
对于这个问题,秦廷上到皇帝陛下,下到客卿博士们,都是深有体会并且深受其害。
“还是统一了吧。”负责教育的奉常卿表示大力支持。
诸公卿表示支持,毕竟能学一种语言文字的时候谁愿意学七种啊!外语这种东西放哪个时代都很烦人的好吧。
【那时的士人为了求得重用,不得不将诸国文字都研习掌握。但由于异体多,字形变化大,这个诸侯国的人对另一诸侯国的文字,是有许多字不认识的。
或许有人会说,文字会在发展中逐渐趋于统一。那为何春秋战国五百年的发展,差异反而更大了呢?
有没有一种可能,就是这些我们习以为常认为理所应当的存在,对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和民|族而言,才是少数的、难以企及的理想?
如果这样说大家没什么印象的话,可以参考一下现在的阿三,作为一个国土面积约298万平方千米——大约有秦朝面积87%——的国家,其宪|法|规定的官方语言/文字有19种,且分属于印欧语系、达罗毗荼语系、汉藏语系和南亚语系这四个不同语系。
蜘蛛看了都挠头,秦始皇看了都得说离谱。】
“她说多少种?”原本闷闷不乐的淳于越顿时目瞪口呆,开始怀疑是否自己年老体衰耳朵不好了。
被他拉着袖子的叔孙通表情都惊没了,回道:“十九种——只有秦不到九成那么大的国土。”
“淳于卿?”嬴政看向他。
“陛下于故六国地行秦制、书秦文,九州皆书同文、行同伦,此大善也。”淳于越只是固执不是傻,更何况老博士一想到那二十八个不能说一模一样只能说毫不相干的“阳”字就眼前一黑。
以前怎么就没发现一个字能有那么多种写法呢?再想想曾经为了学习诸国典籍而学了七国语言的艰辛……
谢邀,老夫以后只用秦文了!
天幕:给老博士一点稀碎“东 方大国”的震撼~
【《礼记·王制》记载: “五方之民,言语不通,嗜欲不同”,有了可以用来相互沟通、交流的通用语言文字,才逐步实现“达其志,通其欲”。
可见,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加强各民 族顺畅交流,保障政|治、经济、文化事务有效运行的重要交际媒介,对于多民族国家文化认同、国家认同构建的传统路径是一项新的拓展。
我们12年春季的会议召开以来,白羽当|家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推动人类文明发展的高度,非常重视语言文字工作,强调“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全面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等,深刻阐释了新时代语言文字工作的重要作用与使命担当。“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是我国的一个显著特征”。
我们可以看见,即便是到了大一统书同文两千多年后的今天,关于语言文字的工作仍是我们政府工作的一个重点。那在两千年前,统一语言文字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重要性也就可想而知了。】
“《管子》言,天子出令于天下,诸侯受令于天子,大夫受令于君,子受令于父母,下听其上,弟听其兄。此至顺矣。衡石一称,斗斛一量,丈尺一綧制,戈兵一度,书同名,车同轨,此至正也。”李斯喜形于色,朝上一揖手,“顺者秩也,正者范也,至顺至正而天下归一也。陛下功在千秋也。”
面对群臣称贺,嬴政也并不如何兴奋骄矜,只略抬手往下压了压,注意力都在天幕上。
从先时终南言辞间所透露的,其并非高官显爵或贵族女郎,仅一常人而已,但已然可见其学识渊博,她自己也说生活的时代了解信息方便,但叫他惊讶的是,原来官府政令决策,也是在这普通人可了解的信息范围之内吗?
是了,还有那努力了数十年只为了消除贫困的庞大工程。
至于那个称呼,避讳的同时却带着几分亲昵,又强调了姓氏,说明并非一家一姓的世袭罔替,却是禅让制么?
这样的尊敬而亲昵,尧舜禹该有这待遇罢。
这是应得的。嬴政对此心知肚明。即便是周文王武王亦或者自己,也是做不到用七十余年的时间,只为叫全大秦的黔首都不再贫困——能叫闾左之民不必忧心徭役便已是大秦能做到的极限了。
想到这里,嬴政不禁哑然失笑。隔着两千多年的时光,他何必庸人自扰地与后世人论短长呢?
至少,他是不愿嬴秦有失天下的,至于后世事,便仅是后世事而已。
【“书同文”源自春秋时管仲的《管子·君臣上》篇中“书同名,车同轨……此先王之所以一民心也”这一理念,但在那个大争之世,这仅仅是作为齐相的管仲的一个理想,一直到数百年后的秦一同天下,始皇君臣们在廷议上将这个先辈的理想落地成现实可行的政|策,然后通过驰道推广至九州大地的每一个角落。
当然,始皇推行这样的文字政策,绝非是一拍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