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0肯定
朱衡收到来自崩山堡的书信,距离过年已经只剩下半个月。其实朱衡和梁梦龙之间,以前也没有太多交往。这次的书信联系,更多还是因为朝廷议论的胶莱运河一事。开凿胶莱运河不是小事儿,需要山东地方筹集大量人力、物力支援,虽然京城会给一些拨款,但地方上也会承担不少,所以对于山东官员来说当然是大事儿。如果朝廷真的开凿运河,办好了,就是山东官员的一大政绩,可以成为升官晋级之阶。可是一旦真的开凿,在开凿过程中投入不断增大导致最后因为无钱而烂尾,或是完工后因为水量不足无法满足航运要求,不能使用,则无疑会断送这些官员的前途。所以梁梦龙对此事异常关心也就可以理解了,几乎是全程陪同工部主事胡惯的考察工作,所以对考察的结果知道的非常清楚。他和胡惯最后都是持同样的态度,那就是开凿新河道成本高且难以预计,而最重要的还是水量恐怕难以达到通航的需要。不过在考察中,梁梦龙也不是只管自己的一摊子事儿。黄河近些年连年泛滥引发洪灾对山东也是有影响的,最起码运河山东段就因此停航。北方官员,哪里不知道漕运的重要性。京城和边军的粮食,可都指着这条运河上下的行船。可是跟着胡惯看了筹划的胶莱运河似乎不顶事儿,怪不得元朝那会儿就提出来了,但是最后又被放弃。但是黄河的样子,漕运的事儿也不能耽搁,于是梁梦龙一合计,发现既然朝廷这次开凿新河道就是打算让漕船从淮安出海,一路航行到山东进运河。现在运河不能修,漕船难道就不能绕过莱州直接把粮食送到天津吗?虽然绕道耽误许多时间,成本也会增加,可总比堵在运河上强,最起码漕粮能运到京城去。为此,他派人专门打听了消息,得知这个时候其实就有商船跑天津到海仓的航线,而淮安也有商人驾船到胶州,而胶州到海仓,也是有商船出没的。这说明什么?说明淮安到天津的整条航线其实民间早就已经有了,商贾已经通过这条航线运送货物。这里的海仓,可不是福建的海沧,而是莱州西面的海仓巡检司。嘉靖中期的时候,山东北面滨海,有盐场,也就是登州和莱州附近沿海。为此,嘉靖中期在附近设置有王徐砦守御千户所,并在西面的海仓、北面的柴葫寨各建巡检司。天津到海仓的商船,自然是贩盐为主的盐商船只,胶州到海仓其实也是一样。胶州位于山东南面,因地理原因盐场不便建设,而做为山东盐政的地盘,自然不能从其他地方买盐,而只能是山东本地产食盐,于是这条航线也就被人摸索了出来。实际上,这些还只是民间自发寻找的海路,大明朝建国之初,为了接济辽东明军,每年向辽东输送七十万石粮食,就是通过长江水道运送到太仓,在此装上海船直接运往辽东半岛。为此,明初在太仓还建立过市舶司。太仓,其实就是后世上海的西边,两地紧挨着。考虑到时代的关系,大明在此设置大港其实才是最为安全稳妥的选址,而绝对不是把地儿挪到上海。特别说明的是,太仓的刘家港其实才是郑和船队下西洋的起点,而不是在南京。当然,南京宝船厂是那时候世界最大的造船厂,郑和船队所有宝船悉数建造于南京宝船厂,所以后世一些人认为南京才是郑和船队的起点,有一定道理。但实际上,郑和每次出海,都是在太仓刘家港登船,补给物资和人员休息也皆在此地。后来考虑到国家心脏地区,明首都南京的安全,遂罢不设,复设宁波、泉州、广州三市舶司,以宁波通日本,泉州通琉球,广州通占城及西洋诸国。所以,在魏广德给朱衡的书信里,其实虽然支持梁梦龙提出的走淮安到天津的航线,但是魏广德直接就把当初写给隆庆皇帝的奏疏截取了一部分用上,那就是恢复明初的太仓,以此做为漕粮海运的起发地。要知道在这一地区,西起太仓、浏河,东到上海,南下及于宁波、定海、温州、台州都可以停泊海船,进行海外通商贸易。永乐时,夏原吉治水江南,疏浚吴淞江南北两岸安亭等浦港,以引太湖诸水入刘家、白茆二港,使直注入海。松江大黄浦,乃通吴淞要道,使吴淞、黄浦二江合流,下流港宽流畅,更利于海运。关于魏广德在书信里写出明初海运的盛况,谭纶一开始有些犹豫,不过想到先前魏广德的话才默认了。朱衡注意到了魏广德书信里的用词,隐隐察觉到魏广德的用意,不过现在朝廷海禁政策都没有松动,虽允许月港开海,可其他地方官府和商人向朝廷请旨,想要效仿月港,却在朝中遭遇到巨大的阻力。即便是每年能收到几万两银子的隆庆皇帝,这时候对继续开放发港口也是兴致缺缺。究其原因,还是在于月港开发极度有限,对船只航线、数量都有严格限制,所以隆庆皇帝见不到太多银钱进账,加之现在倭寇已经被围剿的差不多了,自然就没有了原来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