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菩提本无树
了凡四训通俗讲义11菩提本无树
下面来说一说另外一首诗,这首诗和上面神秀所说的,看上去一样,其实里面非常的不一样。就相当于同一可乐包装里面, 一个装的是咖啡,一个装的是八宝粥,那是换了汤,也是换了药的。
从我个人的理解角度来看,神秀的劝导更适合我们普通人的寻道修行之路。他是普世的,适合普罗大众的。那惠能的诗是什么?是真正已经完成了普通人的寻道之路,跳跃到另一个境界去了。他说的话,我觉得针对的人群都是不一样的,说的也不太适合普通人听。
这种区别的差距是什么?清北大学姚班和普通二本大学的差距。我常常在打比方啊,目的是为了让大家可以更清楚一些。各位朋友,自己也要去注意学而后思,看见这些中华文化思想中,真正的门道和滋味。
那惠能作为六祖禅宗,那他要针对的人群是谁呢?弘一法师、张至顺道长、国学大师南怀瑾老师,这个级别觉悟力的人所说的话。针对的是境界可以,有机会到达非常高、非常高境界的人,慧根深具的人。那我讲的目的是什么?世界上的的确确是有精神境界非常高的人存在的。这些人离我们非常遥远,但并不代表不存在。
我们所不懂的东西,不代表别人不懂。扯了这么大一堆,我终于要进入正题,谈一谈惠能大师的诗了。看到这里的朋友,那是真朋友了。
我先谢谢您们嘞。别忘了,对我评论,这样可以督促我进步,督促我反思,我进步会为你带来好处,我把我的所学再反向输出出来,你又能听到世界上,有这么一个人输出新的观点,给您听。说不定,哪一天,一个不小心,这小脑袋就给打开了呢。您说是不是这个理。
菩提本无树。烦恼即菩提,前面已经提到过了。神秀是从有形的,我们的身体,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地方出发,从人的存在入手在讨论问题。
我们的祖师爷惠能,他一上来就目空一切,抛开了肉体来谈精神。这代表了什么?人家精神就是不一般,都不太讨论我们凡夫俗子,还要估计到生存问题,吃喝拉撒睡的问题。
人家已经不在乎这一套了,吃得好不好,穿得暖了暖,到了一种境界。这种境界就是,我吃得好不好,不重要,我穿得好不好也不重要,我住得好不好,也不重要。我不会为人际关系发愁,我不会为未来之路发愁,我不会为工作发愁,我不会为爱情发愁。
佛门高僧的一个共性特定是修行,是独处。我们可以说得高大上一点,和孤独相处,但不觉得孤独,充斥的是内心的安宁与丰盈。
那我换一个思路,我只跟自己玩,不跟你们玩。为什么,你们都没有我好玩,你们是无趣的,无聊的,和你们这些凡人在一起,还没有和我自己玩来得开心,来得自在。我的心境是快乐的,和谐的。你们跟我玩,打扰的是我的安宁,扰乱的是我的心境。
我这里只是分享一个观点作为讨论。那这么说来,高僧会不会是一个高度自恋的人,高度社恐的人,因无法解决经受尘世矛盾与纷扰,选择一个清净的地方。那在这心理学上,是不是逃避型人格。
菩提本无树。我本来没有烦恼,又哪里来的树呢?我已经目空一切了,一切的烦恼在我这里都不是烦恼了。我没有种下因,又何来结果。
佛门说不昧因果,是不去思考因的到来,不去思考结果的到来,一切是敞开的状态,该来的,就让他来吧,是一种接受一切发坦然的状况。但是不昧因果,和不种因果是有区别的。
一个是积极主动的接受和承担,一个是消极被动的不作为,这两者是存在巨大的区别的。那了凡正处在什么状态呢?不种因果的消极状态。我既然无法改变,那么我就不去作为。我是从尘世的角度来理解这首诗,那高僧的内观,修仙,羽化之类,就不再我所涉及的范围内。
我们在尘世说一个人目空一切,是形容这一个人很自大,把什么都不放在眼里。而当这种行为放在高僧的身上就变成了这是高僧达到了很高的修行境界。我们是可以理解的。高僧与寺庙的功用是什么?解决的是你的的心灵归宿,心中信仰的问题。
大多数人是无法找到自己的信仰,无法给自己心中种下信念,面对灵魂的飘荡,总要有一个精神的安生之所,以避免长日时光所带来的空洞和虚无。
这是将心中的善寄存于宗教,相信自己的心是美好的,不是腐朽的,是一直对自我人生方向的迷茫,寻求可解的自救行为。
宗教给人的行为方向提供了一整套的行动纲领。从此你会变得如此的简单、易懂和轻松,只要按照这套纲领去做人和做事就好了。
这里的BUG是什么,你不再需要自己去设定你自己的一整套行动纲领,由此人的行为在宗教面前,显示出来的是谦卑、低下、顺从。
这又何尝不是一种听天由命,将自己看成弱势群体的作法呢?我对宗教的怀疑是它一定程度上,轻视了天助自助者,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主观能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