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1章 英国东印度公司来使
冬去春来。
大明新朝也度过了
算下来,朱怡炅来到这个时空也有十二年多了,从一开始时刻担心覆灭,穷兵黩武与满清作战,至现在天下归一,对外开疆。
满清鞑子早已覆灭,就连那部《清史》也已在南京刊印推广。
虽然销量不怎么样,毕竟就那么四代皇帝,一公一侯,可以讲的内容太少了。其中大半篇幅还都是百姓亲身经历过的年代,充满了苦难压迫。尤其是对比如今的大明新朝,说一句天上地下也不为过,百姓自然也就不感什么兴趣。
倒是随着推广传播,反而不少士绅开始拾掇起了《清史》文稿,然后一面骂着鞑子残暴,不拿天下万民(士绅)当人,一面又怀念起鞑子时期,士绅免税,可以蓄奴的“美好”。
当然,若他们知道没有朱怡炅,后面雍正也要摊丁入亩,那大概……还是会很爽,因为雍正的摊丁入亩只在全部小部分府县实行,他也知道全面推广会出事。
而且雍正朝的摊丁入亩,初期还行,到了乾隆就烂了,基本只能帮国家财政增加收入,但百姓的负担反而更重了。
朱怡炅能干成,在于他是开国皇帝,制度、人才全是新建,手里又握着军队的刀子,可以放手施为。
除非他宣布废除帝制,否则没人能反抗皇帝。
今年的财政岁入虽还未统计出来,但仅看各地的赋税和沿海贸易。尤其对日、朝贸易(走私)数额的增长,还有国家战事的减少,也起码能再往上抬个一千多万两。
七千多万的财政岁入,已经达到了乾隆盛世的鼎峰。再去掉乾隆糜烂的吏治所吞没的财政,要支撑收复西域、漠北,已然是没有什么大问题。
财政宽裕了,外部也无有紧要战事。
朱怡炅总算是给大臣们放了个开春长假,也是他自己几年下来,想稍微歇一歇了。
南京城市。
几年首都地位发展下来,无论富庶还是人口,早已超越了昔年的北京城。
新春佳节,城内大街小巷,商家门户张灯结彩,便是穷户人家,父母也难得拿出钱来,购置一些米面肉腥,过个好年。
“这里便是如今中国皇帝的首都南京,真是一座富饶而又美丽的城市。”英国使节艾德豪,看着南京城的热闹富庶,顿时由衷赞叹。
一旁,使节团副使亚伯拉罕同样点头:“没错,这是一座富饶而又强大的城市,看哪!这里便是乞丐……哦,我的天,这里居然连一个乞丐都没有。”
废话,当然看不到乞丐了。
朱怡炅直接将乞丐全部作为移民人口,拉去缺人的省份,
但凡是被迫乞讨的,只要有手有脚,对于朝廷的安排都是感激涕零。除非是故意乞讨骗钱,被发现了,那就全部去往辽东苦寒之地,正愁没有足够罪犯移民黑龙江。
至于乞丐中的老弱,其实很少,真正老弱乞讨,在古代是很难活下来的,所以处理起来问题不大。
艾德豪沿路走马观:“这座城市很整洁,中国人的房子虽然怪异,却看着很漂亮。而且,这里似乎没有穷人,所有人都在欢度新年,简直比联合王国的伦敦城还要繁华。”
亚伯拉罕感叹:“是啊!就连联合王国的伦敦,如今也还有不少生活潦倒的穷人。而且中国的南京,比王国的伦敦,人口和城市规模都要大的多。”
这两人明显是
彼时的英国已经成立了联合王国,但并没有爱尔兰。至于大不列颠帝国时代,还得等英国人完全占领印度,夺取莫卧儿帝国皇帝位才算。
而整个伦敦的总人口,约莫三十年前统计也才七十万人,这还是光荣革命带来的人口激增,要是十六世纪甚至不到十万人。
艾德豪说:“能建立如此强盛的帝国,还推翻了鞑靼人的统治,中国皇帝必是一位英雄人物,真是期待与对方的会见。”
英国使节团一路走马观,带着浓郁的好奇最终抵达鸿胪寺,并递上了东印度公司的正式外交国书。
这支使节团居然不是从南洋来的,而是直接从印度的东印度公司而来。
鸿胪寺值班官员不敢怠慢,连忙安排接待,并将消息递上朝廷。
之后,就得慢慢等了。
不仅仅是因为现在新春年节,南京正在放假,还因为他们从印度而来,大明君臣不用猜都知道这些人此来目的何在。
不过,这些人的人身自由不会被限制,想出去逛街随时都可以,但必须提前报备,还得有鸿胪寺的通译官跟着。
艾德豪作为主使,
有鸿胪寺安排的随行通译官,这些人倒也不怕会被坑。
艾德豪很有目的性,也不去那些小吃酒楼,专门直奔南京城的书店等文化场所。
一直到了晚上,天都黑了,才回到鸿胪寺招待所。
艾德豪独自点起灯笼,拿出鹅毛笔开始写日记:“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