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3章 册立太子
孙嘉淦离京前被皇帝批了一个月的假,与家人好生团聚一番。今后,怕是连回南京的机会都没有,必须常年在河南、山东两省奔波。
朱怡炅与内阁商酌,正式颁布圣旨:
孙嘉淦升任河道总督,并加右都御史街,秩从一品,位同尚书。主管黄准治河要务,地方官员未有中枢旨令不得横加阻拦。
这道旨意属于保险措施,因为按着孙嘉淦的治河法子,必定对北方的民生经济造成影响,那些渴望在北方做出政绩的地方官肯定会有所不满。
朱怡炅不光给予权力、任命,同样也在孙嘉淦离京时承诺:“只要孙卿能治理好黄河,朕便许你直龙图阁。便是孙卿死于治理黄淮水患任上,朕也会与你谥号追封,孙卿且放心的去吧!”
孙嘉淦非常感动,伏身高呼:“微臣谢主隆恩!”
与皇帝随行的各部院大臣见此,都是既觉羡慕又感惋惜。因为孙嘉淦接下来什么事都不用管了,只用操心治理河道就行。
只不过,黄淮泛滥几百年,哪是那么好治的。这人恐怕后半生都得在河道上奔波劳碌,甚至极有可能死在河道上。
朱怡炅送走了孙嘉淦,还顺带给其安排了几个随行副手。既是协助工作,也是跟其学习治水。
没别的意思,治河并非朝夕之事,十年到二十年都算是一切顺利的前提下。若是遇到麻烦,可能还要更久。
要是孙嘉淦因为奔波劳碌中途去世,这些副手也能迅速接他的班。
说来他现在其实算在给满清、前明两个擦屁股,而且不擦还不行。
光是前明、满清两代为保漕运,不断修筑的堤坝已经是把黄淮河床垒积到了一个惊人的高度。
照这个速度持续下去,要不了几十年,一旦遇到点特大降雨,黄河必定决口,甚至极有可能会大改道。
……
刚定下治理黄河的章程,孙嘉淦已于月前离京出发。
后宫。
“哇哇~哇哇~~”
伴随阵阵新生婴儿的哭啼声,朱怡炅这个大明皇帝又当父亲了。
同样,也是大明的二皇子终于降生了。
这位二皇子还是汉瑶混血,他的母亲正是朱怡炅的瑶妃房三妹。
从朱怡炅当初带着房三妹北上,御驾亲征开始,不知什么时候就已珠胎暗结。而今十月怀胎下来,总算是给他和大明诞下了一个皇子。
看着怀中哭累,开始熟睡的儿子。那白净柔嫩的小脸,眼睛都还没有完全睁开。朱怡炅不由露出笑容:“我的好儿子诶!你可终于是出生了。”
确实终于出生了,毕竟这个妃子代表汉瑶结盟。
如今诞下皇子,不光代表大明有了二皇子,而且也代表汉瑶联盟更加稳固。
不知不觉间,朱怡炅已是越发回不去当初了,连儿子出生都要想到政治。
不过这也没啥奇怪,作为皇帝,他的后宫从来都是政治附属品,甚至包括子女也得打上政治标签。
满朝文武几乎闻声而动,虽然只是妃子生产,但谁让这妃子的身份太过特殊。
文武百官先是在内阁牵头下恭贺皇帝,随即劝谏皇帝早日册立太子的奏章,便如同冬日雪般呈递到了皇帝的御案上。
因为二皇子已经出世,是时候该册立太子,稳固国本了,同时也该尽早确立嫡庶之分了。
满朝文武可以为了政治目的,请求皇帝纳一个瑶妃,但却绝不可能允许这个瑶妃的孩子入继大统。
这并非歧视,只是单纯政治考量。
朱怡炅认真思量一番,随即提笔批复:“可。着礼部尚书林景裕全权着手安排册立典礼。”
太子乃国家储君,册封太子的典礼肯定要由礼部来筹办。不仅要筹办,还要宣发天下,将典礼办的漂漂亮亮。
天下人也确实需要这么一个太子,来进一步稳固人心。
好事成双,工部尚书李伯逊上奏,南京紫禁城终于重修完毕。
历时一年多,本来没这么快的。主要还是开海以后,户部手头上有余钱了。
而且南京紫禁城这时也没有完全毁坏,地基、大部分城墙都还在,只需拆除外围那些乱七八糟的满城。
而被康熙拿去修庙的龙柱、琉璃瓦片这些材料,重新拆回来就可以继续使用,这些东西都结实得很。
大明没有设立钦天监,所以还是由礼部来执行。先勘定一个黄道吉日,再由礼部着手安排典礼仪式,皇帝一家就可以正式搬去紫禁城居住了。
朱怡炅搬去紫禁城前,礼部这边还得安排人手,提前搬去宫中洒扫。
而且,皇帝要搬去紫禁城,那随行宫女自然不能还是原来那个规模。要不然肯定会人手不足,还得继续招募宫女,尤其是能干活的健妇。
这招人的钱理所当然是由户部来出,包括皇帝入住紫禁城,此番册封太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