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5章
报,每一个字都像是从牙缝中挤出来的一般:“陛下,经过三法司的严格审查,结合通州百姓的证言、侯府仆人的供述、巡抚王敖永的陈述,以及东厂提督顾朝生的指认,阳武侯薛濂被证实犯有侵占民田、杀害无辜三人以上(近乎灭门,受害者并无死罪)、贿赂官员、屠杀百姓等滔天大罪。其恶行累累,罄竹难书,实乃我大明之耻!”
孟兆祥的话语在大殿中回荡,每一个字都像是重锤一般敲击在众人的心上。李邦华、成庆华、邵师韩三人面面相觑,暗自叹息,薛家看来已是穷途末路,他们的眼神中既有对薛濂罪行的愤怒,也有对即将发生的悲剧的无奈。
缪一奎反应稍慢,正欲退下,却感受到林小风投来的目光,那目光锐利如刀,让他不由自主地站定不动。林小风误以为他有不同意见,便问道:“邱尚书若有何高见,不妨直言。”
缪一奎一愣,不明所以,只得回头望了望身后的三位同僚,他们的眼神中充满了疑惑和期待。气氛至此,他不得不硬着头皮开口:“臣以为……三法司所判之罪虽重,但薛濂的家人或许并不知情,流放他们似乎有些过于严苛。”他的声音微微颤抖,显然这并非他内心的真实想法,只是迫于形势不得不说。
林小风初时因他替薛濂求情而心生不悦,眉头微微一皱,但随即想到袁贵妃的侄媳正是薛濂的儿媳,贵妃又深受宠爱,此事便复杂起来。若流放袁妃的侄媳,必然会引起非议,甚至可能影响到后宫的稳定。连皇帝的妃嫔亲眷都不能保全,又怎能指望他人为皇室尽忠呢?
虽然严惩薛濂可以大快人心,但林小风深知,这样做并不能真正收拢官员之心。官员们并非愚民,他们入仕不仅为了荣华富贵,更希望享有特权。而特权,往往与法外开恩紧密相连。他望着窗外的天空,心中思绪万千,历史的教训告诉他,严刑峻法虽能一时震慑人心,却难以长久维持统治。
历朝历代,都存在着两套法则,一套明面上的,用来治理百姓;另一套暗中的,则是皇帝用来赦免官员的。明法严苛,暗法则显得宽容。这,便是帝王驾驭人才的手段。林小风自登基以来,重用严刑峻法,却忽略了暗中的王法,导致官员们心生离意。这,正是朝政的一大弊端。
于是,他转头看向内阁大臣们,目光深邃,仿佛要洞察每一个人的内心:“卿等以为如何?”他的声音不高,却带着一种难以言喻的威严。
成庆华刚想开口,却被李邦华用胳膊轻轻撞了撞,示意他不要多言。李邦华上前一步,恭敬地说:“陛下,臣等以为,应当严格按照大明律法来定罪,以服众心。”他的声音坚定有力,每一个字都像是从心底发出。
成庆华和邵师韩也纷纷拱手表示赞同,他们的眼神中充满了对正义的坚守和对皇权的敬畏。
林小风目光闪烁,内阁大臣们的态度已经很明确:薛濂必死无疑,家人也要受到牵连。林小风本也持此看法,毕竟薛濂的罪行罄竹难书,不用极刑难以平民愤。然而,他心中另有打算,他深知,真正的统治不仅仅在于严刑峻法,更在于人心的把握。
略作思索后,他挥手示意众人退下:“卿等且退下,此事朕需再作思量。”他的声音平静而坚定,仿佛一切都在他的掌握之中。
“臣等告退。”大臣们躬身行礼后退出大殿,他们的背影在夕阳的余晖中拉长,仿佛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忧虑。
走出乾清宫,来到文渊阁,成庆华悄悄问李邦华:“阁老为何阻止我发言?”他的眼神中充满了疑惑和不解。
李邦华微微一笑,眼神中透露出几分深意:“幸好我及时阻止了你,否则恐怕会招来不必要的麻烦。”他的话语中带着几分沧桑和睿智。
见成庆华一脸疑惑,李邦华继续解释道:“你莫非想为薛家求情?但你可曾想过,陛下若有意赦免薛家,自然会顺着缪一奎的话头下旨,又何必再询问我们呢?”他的声音低沉而有力,每一个字都像是从心底发出。
“切记,不要违心媚上,也不要妄自揣测圣意。这些都是自害、害陛下、害大明的行为。”李邦华语重心长地说,“有话就说,有意见就提,但要做到知行合一。”他的眼神中充满了对成庆华的期望和教诲。
成庆华闻言,愣在原地,半信半疑。他望着李邦华离去的背影,心中充满了困惑和迷茫。然而,他深知李邦华的睿智和经验,决定暂时放下心中的疑惑,静待事态的发展。
次日,宫中传来旨意:“阳武侯薛濂,罪大恶极,着即削去爵位,处以凌迟之刑;其妻、子及从犯,一律斩首示众;家产全部充公,以赔偿受害者。”旨意如寒风般掠过京城的大街小巷,让每一个人都感到了皇权的威严和不可侵犯。
李邦华听到消息后,惊得跳了起来,虽已年逾古稀,但动作之迅速仍令人咋舌。“郭公公,陛下现在何处?我要为薛家求情!”他汗流浃背,焦急万分。他的眼神中充满了对薛家命运的担忧和对皇权的不满。
杀薛濂虽在情理之中,但他的妻儿何其无辜?更何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