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章 唐顺之
【明朝最开挂的男人——唐顺之。
他的厉害,是三百六十行,行行都在行,除了生孩子,没有不会的。】
这个评价引得很多人的不服,誓要看看此人到底是多优秀。
一个男人“除了生孩子,没有不会的”得多完美啊。
江楠只知道最喜欢的黄药师得到过这样的评价,对于历史上这样的人物也是充满了好奇
【唐顺之从小就是别人家的孩子,聪明过人、学习勤奋,成绩也是很优异,
16岁中秀才,22岁乡试第六,23岁会试全国第一。
在封建社会诸多届的科举都是凤毛麟角的。】
这个战绩,知道科举考试难度的也是点点头,确实比自己强。
人到中年还是童生、秀才的更是羡慕不已。
【因为太优秀被两个男人盯上,一个是内阁首辅杨一清,另一个是主考官礼部尚书张璁。】
嘉靖一朝,已经辞官回家的唐顺之,在家中庭院中看着天幕。
杨一清和张璁两人倒是有一瞬间的尴尬,显然唐顺之对于两人都是不怎么愉快的回忆。
当初的拉拢也是实属寻常,在座的朝臣谁没有做过呢,可不要说如今的朝堂还能允许谁安安生生的做一个孤臣。
百姓更是羡慕不已,这两个选谁都能让自己少走几年甚至几十年的弯路,让仕途更加通顺。
官场选阵营对于众多官员来说都是需要面对的。
如果是多方拉拢,那就更难选择来,太容易得罪人,没点后台的很容易就成为炮灰了。
【杨一清打算钦点他为状元,唐顺之表示“宁在直中取,不在曲中求”。前后五波人劝告,表明自己只是为国求材,就这唐顺之都没同意。
唐顺之表示状元算什么,自己在乎。
气的杨一清直骂唐顺之年轻无知,排名也从第一变成第四。
不过嘉靖很喜欢唐顺之的策略论,忍不住在他的试卷上批了“条论精祥殆尽”的批语,成为大明唯一一个没进前三试卷还有御批的考生。
混了个二甲不说,上班也被针对。为了不被礼部尚书张璁拿捏,果断辞官。在家闲了三年。】
对于唐顺之,真的佩服之余有些无语,这人不大圆滑,这么对待朝廷大佬,真的是寻死的节奏啊。
大臣之间拉帮结派是很正常的事情,师兄同门、同乡姻亲这些都是很自然可以归结到一起的。
对于入仕的萌新,谦逊为主。
这样头铁的能安全辞官回家就已经很不错了。
明朝的学子们除了前三甲的,其他人是真心羡慕啊,能得陛下的御批那可是足以光宗耀祖的事情啊。
还是要努力进入前三甲,别人没机会的,没看天幕说了有他才是唯一。
其他朝代的学子们对于这个不看重状元之位的也是羡慕不已,你不在乎我们在乎啊,那可是状元啊,同届第一啊。不怪骂你年轻无知啊,自己都想骂两句了。
【等到张璁死后,嘉靖皇帝就把唐顺之捞了回来,给太子当讲师。
因为嘉靖天天不上朝,唐顺之提议由太子代为监国,嘉靖一气之下直接将其辞退,赶回了老家。】
此时还活着的张璁就很无奈,不会是说杨一清骂的人吗?怎么非自己死后才重新启用,显得自己在其中做了多少事情呢。
看了杨一清一眼,老子这是给你背黑锅呢。
杨一清反瞪回去,我只是一时气急,还是爱惜人才的,现在装无辜了,别忘了唐顺之授官之后,你给人穿了多少小鞋、使了多少绊子,才把人逼得受不了辞官走人的,自己的锅自己背,我是清白的。
张璁当场气的有些心梗,不愧是首辅,自己真是不是对手啊。
嘉靖今天难得不炼丹,看着天幕想起了唐顺紫,对于自己亲自批注的人还是有些印象的。
此人倒是可做状元,不过内阁给出的排名是第四,自己倒也没有什么特别的意见,毕竟前三甲也很优秀。
至于张璁死后才把人找回来这事,天幕既然都说了,倒也不必等这么久,免得朝臣百姓以为忌惮张璁呢。
唐顺之还是早点来吧,刚想下旨,就听到唐顺之劝他子监朝的事情。
好家伙,好在自己刚刚喝了碗茶,没说那么快。
自己倒是能体会杨一清的心情了,没骂错,这家伙确实年轻无知啊。
此时不管是杨一清等朝臣,太子还是百姓都被震惊到了,这唐顺之有时是真敢说啊,这就是天才的自信嘛。
嬴政表示此人比淳于越还勇敢啊,淳于越也不过是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扶苏来达到目的,对上自己,万万不敢说什么让扶苏监国的话。
李斯也是觉得这样的优秀给他有点可惜了,若是自己,就凭自己长袖善舞,能做的更好。
有感慨此人也是命好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