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章 秋收前的活动
次日一早,高小文是新媳妇没去上工。
刘晓萍倒是上了几天,等小叔子一爬上她的炕,也不去了。
中午,易小秋刚下工回到知青点,就听到院子外面有人喊她的名字。
“易小秋有你的信!”
还是那个邮差。
“谢谢!”易小秋把信接过来一看,是易家寄过来的,还有一封是季舒的。
这两封信来得也太巧了,两回都撞到了一起。
信差一咧嘴,露出八颗牙,“北京来的这封是昨天来的,汉市来的是今天早上到的。”
易小秋点点头,冲邮差一笑,“辛苦大哥啦!”
小伙子脸顿时一热,要不是皮肤太黑,肯定能看出来他脸上的红晕。
他有些慌乱地骑上二八大杠,“不用谢,我…先走了。”
易小秋目送邮差离开,心里感慨万千。
现在通讯不发达,两地离得远的话,大半个月甚至一个月才能联系一回,这些信经过几千里的山山水水,万分珍贵。
虽然信是寄给原主的,可也令人动容。
幸好她来了。
信是易妈写的,一开头把易小秋给骂了一顿,说她不该寄那么多东西回来,嘱咐她一个人在外照顾好自己,家里什么都有,用不着她操心。
信封里附带着几张布票和三十块钱。
易小秋通过原主的记忆了解到,易妈一个月也就三十来块钱的工资,这是把她一个月的工资寄过来了啊!
且每个月都这么寄,这得有多疼孩子?
易家还有其他孩子呢!
按理说,既然易家这么疼孩子,应该不会让刚满十六岁女儿下乡,结果原主却偏偏下乡了。
原主下乡得原因在记忆里很模糊,她好像故意要忘掉似的,易小秋没有接收这部分记忆。
信是放在包裹里一块寄过来的,包裹里是两双尼龙线手套和两块油纸包着的两块老家特产芝麻月饼。
芝麻饼香脆香脆的,比盘子还大一圈,用料十足,看着这两块芝麻饼,易小秋眼睛顿时红了。
这不仅是原主家乡的特产,也是易小秋的家乡特产。
可惜她只在小时候吃过这种老式月饼,后来她在南方吃的都是广式的那种。
这种儿时的味道只存在她的记忆里。
她想起来穿书之前,她那对一心扑在儿子身上的亲生父母。
心里又酸又涩。
都是做人家父母的,那区别怎么这么大?
穿书前她孤身一人在城市里闯荡,逢年过节,父母也只会打电话来问她要钱,从没有一句关心。
穿书后,反而在素未蒙面的父母上体会到了这浓厚的亲情。
易小秋觉得,自己很幸运,到这个世界,遇到了这么好的父母。
她摸着那两块月饼暗道:以后你们就是我的亲人。
季舒的信倒是简单,三两句话就结束了,不过信里一如既往放了一些钱和票。
中秋节近了,离秋收也没几天了。
易小秋准备了些粮油,跟之前一样,用放大镜传送到了牛棚那边。
如今易小秋使用放大镜是越来越熟练,她直接把东西放进了被陈老的屋里。
许是因为马上秋收,接下来一个月都不能请假,沈若菲和宋莹、苏绵绵三人为了挣钱,接连请了三天假。
几人天天早出晚归。
直到秋收前一天,她们才把老屋的钥匙给易小秋。
秋收之前连队里都会组织大家看电影。
秋收前一天,农工们才下工,就老远看到打谷场上,许多孩子端着凳子守在那儿。
前面两个电影放映员在那儿组装机器。
原本上了一天工,有些无精打采的农工们,顿时来了精神,大家都七嘴八舌地讨论了起来。
“今年这电影放得早!”
“早什么?队长说了,明天就开干了,咱们队以前都是提前好几天呢!这次不知道怎么回事!”
“还能怎么回事?被别的队抢先了呗!”
“那明天开干,那得杀头猪吧!”
“那是必须的!”
……
有肉吃,又有电影看,双管齐下,这秋收在大伙儿心里似乎也算不得什么辛苦的事了。
大家急哄哄回家吃了饭,天还没黑,就有不少人聚集在了打谷场上。
大家眼巴巴地望着放映员。
两个放映员很年轻,也不知道是不是业务还不熟练的缘故,被众人这么盯着,竟有些手忙脚乱的。
直到天黑透,布幕还没有出现画面。
说实话,等待的时间有些无聊。
关键是蚊虫又多,热气夹杂着呛人的烟草味。
易小秋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