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2章 发动机自带激光武器!曹东明:王院
会场。
王浩站在台上说明了研究内容,并解答了大部分人对于研究的疑惑,他主要说明了两点。
一点就是稳定控制的湮灭粒子技术。
另一点就是温度需求降低到了六千摄氏度。
所有人都感到非常震惊,他们已经顾不上会场纪律了,带着惊讶忍不住讨论起来。
湮灭粒子,他们当然是听说过的。
普利尔为科学英勇牺牲的‘爆炸事件’,就是以王浩的研究组发表‘湮灭粒子理论’告一段落。
争论,也由此而起。
很多国外的物理学家更相信反物质理论,他们认为爆炸事件中出现了正反物质湮灭现象,由此制造出了不可控的能量。
阿迈瑞肯方面还推出了一个印度裔的物理学家,以爆炸事件的实验为切入点去研究反物质技术。
后来就出现了
那个新闻让全世界感到震惊,站在旁观者的角度来说,想到阿迈瑞肯的研究会在两个同样的地方摔倒,就感觉有些好笑。
当然了。
科学实验事故是需要严肃对待的,他们只能严肃的持有默哀态度,觉得好笑也只能憋在心里。
中途高能所则是宣布,和反重力性态中心合作,并在实验中制造出来超光速粒子,验证了湮灭粒子理论。
以此,湮灭粒子理论被更多的学者认可。
在高端学术圈里,湮灭粒子理论的名气很大,但大家都默认就只是一项理论,高能所制造出超光速粒子,也只是一定程度上验证了理论。
结果……
王浩团队已经掌握了湮灭粒子技术?
这太骇人了!
从物理学的发展史来看,一项全新的理论从提出到被验证,再到转化为技术,最低也需要几十年时间,更不用说掌握完善的技术了。
那需要更久远的时间。
他们听到说掌握了稳定控制的湮灭粒子技术,
那可是湮灭粒子技术!
湮灭粒子技术,可以直白的理解为‘物质转化为能量的技术’,和反物质技术的理论不同,但结果是类似的,都是制造出超强的能量,其能量转化效率为‘百分之百’。
相比来说,核聚变技术就只有0.7%。
核聚变技术就已经相当惊人,某种程度上被认为是‘无限能源技术’、‘最清洁的能源’,但和湮灭粒子依旧不在一个档次上。
两者之间的能量差距是非常巨大的。
另外一点也很重要--‘稳定控制’。
如果不能够稳定的控制反应,就比如核聚变反应的,反应发生以后释放能量以指数形式递增,控制就会成为主要研究内容。
核聚变控制的研究用了多久呢?
在湮灭力场技术出现以前,人类对于核聚变的研究超过七十年,并且投入了大量的经费、人力成本,研究进展都是非常有限的,距离真正实现控制核聚变还很遥远。
湮灭粒子技术才刚出现,就能做到稳定控制,就感觉更加不可思议了。
“这就等于说是,我们已经掌握了理论极限的能源技术!”
“无法想象!”
“如果可以的话,我真想了解一下湮灭粒子技术,没有任何的先兆,直接就出现了。”
“我根本都没有听说过这个研究。”
“不愧是王浩院士啊,真是了不起,他既然能平淡的技术说出来,如果换做是我,可能会激动的憋过气……”
所有人都在关心湮灭粒子技术。
有了这项技术为基础以后,光压发动机的研究不再是幻想,而王浩也谈到说,依靠强湮灭力场的作用,温度需要降低到了六千摄氏度。
实际上,六千摄氏度是一个模糊的定义。
如果再增加湮灭力场强度,温度需求还可以再降低,但可能就会碰到其他的问题。
另外,没有实验知识的数据也不准确。
理论,毕竟是理论。
王浩谈过湮灭粒子技术和温度需求问题后,也没有再进行过多的解释,他们的研究是以基础来设计光压发动机,并需要把技术内容公布出去。
所有人都知道技术基础就可以了。
会场的讨论持续了很长时间,终于接受了拥有湮灭粒子技术以后,好多人不由的庆幸自己参加了项目。
比如,航天局的孔立斌。
他就在对其他人说起自己加入的情况,“我一听是王浩院士的项目,马上就申请了。”
“王浩院士的研究能小吗?”
“从超导电池到空舰飞行器,再到核聚变技术,等等,如果不是在航天局,我早就加入这些项目了。”
“现在终于有机会了。”
“在我申请以后,陈佳禾还劝我不要加入,说我是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