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8章 战云再起
却说那日朝廷调动大量禁军围剿,连火炮都动用了,最终在付出了死亡上千人的代价之后,依旧让李鬼等人杀出城门,逃之夭夭。
这天大的事情,总得有人担责。
官家肯定是永远无错的,朝堂的相公们亦然,开封府知府已经死了,那最后承担责任的,也就只有那领军剿匪的将领了。
那将领却不是武将,而是个文官,进士出身,根正苗红。
他本是莱州掖县的县令,因考核有功,升登州的通判,例行入京陛见,结果撞到此事。
适时李鬼杀散了上四军,攻占了大理寺,兵部人人畏惧,不敢领兵剿匪,纷纷借口推脱,便有那聪明的人提出,到户部抓些新人来顶包。
于是这人便因知兵的原因被选中,临时到兵部任职,带着禁军前去捉拿李鬼,营救大理寺诸位同僚。
他事先也听闻了李鬼的武勇,故此才调用了凌振的火炮前去应对,哪知李鬼开了挂,火炮也打不赢,平白把大理寺轰了个稀烂,又死了那么多禁军。
战场之上,军令如山,他强令士卒上去送死,别人违抗不得,但是战事结束,反扑便到了。
这京中官儿多,便是普通禁军里面,说不得便有某位官员的亲戚,在禁军之中讨一口安稳饭吃,结果因他的命令,死在大理寺天牢之前了。
于是一时间,各种弹章雪片一般的飞入了皇宫。
什么指挥不力,不恤士卒,毁坏建筑,放跑钦犯……各种罪名应有尽有。
当然,这里面最严重的罪名就一个,那就是他没抓到杀害小赵的凶手李鬼。
宋徽宗大怒,勒令下狱,严厉处理。
好在李鬼的目的是去天牢救人,大理寺的那些官员还没来得及杀,他的任务算完成了一半,罪行得以减免部分,再加上他是进士出身,老赵家向来不杀士大夫,所以死罪可免,活罪难逃。
原本的登州通判没了,变成了发配登州。
道君皇帝犹自不解气,更是下了旨意,要全天下通缉李鬼,誓要将李鬼捉拿归案,为小赵报仇。
谁知没过多久,大名府那边又传来消息,几路大军围剿区区十余贼寇,居然损兵折将,连死了几千人。
赵佶在惊怒之余,却不肯信。
这天下间怎么可能有武将这般勇猛?
当日遇刺之时,他也就开始时清醒了一会儿,然后就被吓昏了过去。
事后醒来,虽然知道死了近百人,但他却只以为是李鬼一伙人的共同功劳,别人告诉他,是李鬼一个人干的,他也坚决不信。
众臣知道他的态度,事后的大理寺血案,便把责任都丢给了李鬼一伙儿,为了削弱李鬼本人的影响力,甚至把逃走的、战死的那些钦犯,也都算了进去。
这样一看,李鬼一伙儿丢下了几十名同党的尸体,仓皇逃窜,是不是就好听多了?
百多人合力杀死千多禁军,虽然依旧难听了点,但已经容易被官家接受了,毕竟那些死掉的钦犯都是些武将出身,以一当十很合理吧?
不得不说,当官的都很擅长揣摩上意,宋徽宗果然信了。
也正因为如此,对于大名府的战损比例,赵佶就分外的无法接受。
在他看来,这个数据肯定是有问题,必定是地方的武将趁此机会,将吃空饷的士兵给报了战损,再从朝廷这里骗一笔钱出去。
那战死的将领,必定是酒囊饭袋,围剿十几个贼人,居然把命搭进去了,可见无能之极。
于是在宋徽宗的坚持之下,把所有战损士兵的数量,都按两成发放抚恤。
在他看来,十几个贼人,能杀死两三百士卒,已经非常了不起了,至于什么被偷袭导致炸营,什么自相践踏,都是胡扯,全都是编出来骗他的。
没有派人下去详细调查,仔细追究那些人的欺君之罪,已经是他仁善了。
那些战死的蠢货,他也不再追究,但是那些活着还谎报军情的货色,还是要彻底从军队之中剔除掉才行。
大名府乃是东京在北面的屏障,可不能让一群尸位素餐的货色占据这等重要位置。
官家既然有这个意思,兵部当然就受命开始进行处理,可是一追究下去,才发现,大名府留守是蔡太师的女婿,高唐州的知州是高太尉的叔伯兄弟,这可怎么处理?
哎,总有那没关系的!
比如这东昌府的虎骑,叫做张清的,自家军队被偷袭炸营了,损失惨重,现今手下无兵无将,收拾掉了也无妨。
好,就你了!
败战将不死,革职拿问,刺配江州!
处理完大名府的后续事务之后,朝堂之上又开始考虑这李鬼的问题了。
这贼人胆敢行刺皇帝,还成功在大理寺天牢之中救走了钦犯,又过五关斩六将闯出了大名府军队的包围圈,这一桩桩一件件,简直就是在疯狂打朝廷的脸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