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官城,再相逢
“重大突破!我国科学家在机器深度学习方向的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近日,在□□院士,方遇林教授带领科研团队中...”
方遇林,方遇林,方遇林,方遇林,方遇林...
新闻的内容我渐渐听不清了,耳畔只剩下这个熟悉的不能在熟悉的名字。
我轻轻的呢喃着重复着这三个字,它将我的思绪拉入到我和他在英国的那些日子。
那个时候大不列颠的天气总是阴晴不定,早上还是晴空万里,阳光和煦,到了中午就突然天低云垂,狂风暴雨,晚上却又霞光万道,余霞成绮。
纵然天气总是千变万化,可是无论何时他都会在包中放上一把伞,在我需要的时候为我撑起,晴挡阳,风挡雨。
这是我们在遥远的异国他乡那七年漫漫岁月中,为彼此筑起的最温暖的港湾。我陪着他从博士到做完博士后工作,而他也看着我从一个普通学生变成了皇家特许城市规划师。我们在彼此的鼓励和支持下,在热爱的行业里徐徐前进着。
往昔的时光历历在目,让我不由得沉溺其中。距离我回国已经八年了,很多东西变了,但也有很多东西没有变。
还记得那个时候我英语还不太好,为了提升英语我每天早晨都会听BBC新闻。现在我依旧保持着听新闻的习惯,却从来没有想过会有一天在新闻里听到他的名字。
听到这个熟悉的名字的时候,我心下一惊,却又条件反射性的一紧。这些年来,他走的那么稳,那么远,一切都按照着属于他的既定的人生路线来的。我打开手机屏幕,进入app里,关掉了听新闻模式,点开了详情页面。
新闻中的他自信阳光的笑着,和同事一起捧着了属于他们的表彰奖励和研究成果。一如当年君子如风,春风如沐。我有些欣慰,很高兴他在学术这条路上坚持走了下来,也很开心他能够在自己所热爱的行业里面发光发热,熠熠生辉。现在的他,一个年轻的科研新秀,一如新闻文稿中写的那样前途无量,鹏程万里。
我继续浏览着新闻的内容,尽管里面有很多我看不懂的专业术语,我依旧逐字逐句的读着,像读着这些年他没有我的人生。
划到了文章结尾处我看到了附有他的个人简介和照片。我一愣神,想起来这张照片还是我们刚在一起的时候我用手机给他拍的,这套西装我陪他在伦敦定制的,剪裁得体,衬得他身段更加笔挺。他穿着这套西装去开会,我找了一个好看的角落,在柔和的光线下为他捕捉下了这个瞬间,不曾想他竟用了这么多年,一直未变。
我叹了口气,最终还是关掉了新闻。
回国后我们便不曾联系了,微信里他是我好友列表里最熟悉的陌生人。我只知道他被上海一所重点高校人才引进,偶尔见他的朋友圈也是转发一些行业新闻,我看不懂,也不感兴趣。
而我这个人一向是懒散惯了的,经常在朋友圈里发一些游山玩水,吃喝玩乐的照片。他也从不回应我发的任何东西,毕竟当初闹得那么僵,他对我设置了不看该好友的朋友圈和状态也很正常吧。
回国后我想都没想直接回了成都,在这个我从小长大的地方。我喜欢安逸轻松的生活,而我的父母早早的在这里为我准备好了房和车,这样我不用太过努力的工作,毕竟什么现成的我都有。
我无比满意我现在的生活,当然我也无比清楚这一切背后都离不开我父母的鼎力相助。
他们为了我能过上现在的生活也是煞费苦心。我的父母为我千挑万选了一个地段绝佳的小区,在成都高新区的核心地段。在客厅的窗外能看到公园人工湖和双子塔这样繁华的城市景观,楼下是城市主干道,小区附近还有许多城市网红购物中心和高端酒店,有时甚至还能偶遇明星。许多企业在成都的分公司或者是西南地区的总部也都会设在这附近,这里高楼林立,车水马龙。每天都有无数交易在这里完成,无数会议在这里洽谈成功。这里是毫无疑问的,成都的经济中心。
面对每天从城市各处挤地铁来这里上班的人时,我是有优越感的。我可以不紧不慢的在家里吃完早饭,然后拐一个弯,过一条街,就到公司了,直线距离甚至不超过五百米。
在这个忙碌的金融城中,我一直保持着缓慢的生活风格,大家都是步履匆匆,只有我不紧不慢不疾不徐。
当初我回国找工作时,我对目标公司的要求就是,只看小区附近一公里以内的公司,超过这个距离的的我不考虑。那时我也有这样选择的资本,毕竟我在英国工作了五年,积累了丰富的国际上的行业经验,回到国内我的简历自然可以一通乱杀,因此我的选择权非常大。
今天的我和往常一样吃过早饭准备去公司。我家出门一百米就是华尔道夫酒店,每天迎来送往非常的繁华热闹。我像往常一样经过酒店门口时,我猛然间看到了那张熟悉的,多年未曾见过的脸。
方遇林。
此刻他正在和一行人西装革履,刚从一辆黑色的商务车上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