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李家论学
诸科出身?
顾沉晏不解问:“先生此为何意?”
卫举人也不诧异,解释道:“我朝科考乃有两科,一为进士科,一为明经科;方才我所言便就是明经诸科了。”
“明经诸科每两年一考,而进士科则需等三年,只会试之时,两科方才同考,为三年一次。”
顾沉晏点点头:“那岂非明经诸科更易取中些?”
毕竟每两年一考,录取人数叠加下来就要多上不少。
“不错。”卫举人投去一个赞赏的眼神,而后继续说:“诸科每番贡举取中人数乃进士科数倍,且只考墨义、帖经两门。”
所谓墨义,便是考对文章的理解,让考生解释词句;而帖经就是把原文的上句或者下句贴住,让你写出来。总的来说,都是考背书。
“那进士科呢?”顾沉晏又问。
“进士科自然要难上许多,需考策论、时务、诗赋、表判、帖经、墨义六课,其中帖经、墨义最为简单,应考比重也不多,倒是有些浪费你的好记性,我还是与你细说说明经诸科吧……”
庆国明经从易到难,为三礼、三传、三史、五经、九经五科。
三礼是《周礼》《仪礼》《礼记》,三传为《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三史却是除了《史记》《汉书》《后汉书》外,本朝又加了一个《庆元史》。
这三科虽然简单,但只能考发解试,也就是说,最高的成就便是中个茂才(秀才),而后就在当地州府守选,等统一考校之后,分配到府衙并各县任职,虽无官身,却也能有个安稳体面的差事。
五经科要难上一些,可参加省试,若取中之后,亦称为五经举人,不仅有官身,还可在本省守选,若是得了上峰的赏识,也能慢慢走上仕途。
明经诸科中,最难的就是九经,主要读《尚书》《毛诗》《周礼》《周易》《仪礼》《礼记》《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这九本。
九经科虽然最难,但也自有它的好处。
凡是九经科取中了举人,便可以与进士科的举子们一道参加会试、殿试,不过就是出身差一些,少些风光。
“不知先生所读哪一科?”顾沉晏好奇道。
“我虽早早取中了九经科举人,然多次会试都未取中,此生也便如此罢……”
明经诸科主要靠背书,年纪越大记忆力越差,因而若以明经诸科应试,便得越早越好。
闻言,顾沉晏心里似有所悟,遂问:“九经科与进士科实际相差不大,怎地有那般多读书人选读进士科?”
卫举人爽然一笑:“文人相轻,但凡有些天分的读书人,哪个不以为自己能冠绝天下?哪个不想争一个进士出身……”
本朝,科考赐下的官身共分五等。
一等官身最少,仅赐进士科前三名的状元、榜眼、探花,又称进士及第,是朝廷最看重的人才。
二等官身也不多,为进士科的五经魁和殿试前三十名,一科拢共只三十五人,称为进士出身。
三等官身,则是进士科三十名后取中之人和九经科及第,每次科考取中人数不等,一般为六七十人的样子,称为同进士出身。
四等、五等官身便是九经科取中的其余人了。
本朝读书人若想做官,便需得考过了会试、殿试,被赐与官身后方可守选,等待吏部考校后分派到各地。
只是不同等级的官身,在官场上的发展前景各有不同罢了,他们庆国这百年来的宰辅相公们,皆是二等官身及以上。
知道了这些,顾沉晏不由暗暗感叹。
难怪顾家对母亲安氏这般看重,原来是看着外祖父的面子。
要知道安氏的父亲、他的外祖父,可就是一个进士。
能在这样的竞争中拼杀出来,不晓得这位外祖父是何等风采……
“你既擅于背书,选九经科应试,方才不辜负。”卫举人笑着建议。
“学生自听先生所言。”顾沉晏拱手一礼,应道。
选定了应试科后,又当着李家与顾明瑜的众人举行了简单的拜师入学仪式,顾沉晏便正是成了卫举人的学生,说定次日就可到李家开始进学。
……
****
回到晋阳侯府时,已到傍晚。
正院里,顾永杰、梁太夫人、安氏并众人早已等候多时,见三人回来,纷纷相问今日李家拜师诸事。
听到顾沉晏选中九经科,安氏有些诧异:“九经科不好考,晏儿可有把握?”
顾明瑜摆手笑道:“这是卫举人考校之后建言的,说若不读九经科,反倒浪费了沉晏的好记性。不想我们叔侄二人,倒是走了同样的路”
他亦是考的九经科。
“既然如此,那便好生用功才是。”顾永杰对科考之事只了解个皮毛,便不欲多言,只吩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