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二十二章 让高丽身败名裂!向辽帝问责!
明德殿内。 群臣安坐,喜气洋洋。 别看燕的局势这般大好,一步先步步先,不仅将各路反贼消灭,连宋廷的精锐都剿灭得七七八八,但半年前燕王南下时,真的引发了相当规模的恐慌。 开国君王没有子嗣,万一有个三长两短,那国家不仅是动荡,分崩离析都是完全可能。 现在终于安心,只待登基称帝! 群臣认为,燕王早就可以登基,昭告天下,彻底改朝换代,只是之前的奏本都被压下,如今各部运转正常,也不知这位的打算,才暂时搁置。 李彦坐下后,并不是讨论登基事宜,而是将御案上的两份奏章拿起:“这是今早送来的两份战报,都督府已经得知,中书省与六部传阅一下。” 都督府一方,卢俊义和花荣的脸色沉了沉,有些难看。 中书省一方,蔡京、朱武和吴用目光一斜,就知道怕是有不好的消息,却又暗暗奇怪。 难不成现在的局面,燕军还能受挫? 第一份是南方战报,众人一看,眉头扬起。 好消息啊! 史文恭的安肃军,正式入主扬州,自此江淮防线里的淮河一线,全部控制在燕军手中。 燕王南下,最具决定性的一战,就是让西军精锐在汴梁城下,死的死,降的降。 至此引发连锁反应,宋廷招安的贼军大多复叛,引发营啸,数万大军分崩离析。 不过这也有个坏处,四处都是逃兵,极大地扰乱了两浙路。 两浙路就是历史上方腊造反的地区,是北宋人口最为稠密的区域,单单这一路在北宋末年,就有近千万级的人口统治,不见得完全准确,但绝对足够惊人。 这地方如果被贼军祸乱,那可不是小事,所以近半年来,燕军的任务其实是一直在围剿这些小股的叛军部队,直到将他们剿灭干净,反抗的格杀勿论,投降的押上北边修长城,等到兵灾平息,才真正入主扬州。 扬州一下,代表着淮河防线全部被燕军所控制,守江必守淮,这個关键的战略纵深和容错机会失去,金陵就剩下最后一道长江天险,基本是守不住的。 南北朝末期,隋朝就让杨广经营扬州,作为江都,准备妥当施以雷霆一击,入金陵灭掉南陈政权,而如今的赵宋还远远比不上南陈,因为长江上游的川蜀和长江中游的荆襄都已经归入,赵宋只有最下游的江南一带。 这种局势,更类似于襄阳和鄂州失陷的南宋,一年之内必灭。 所以对于这道军情,李彦给予的指示是:“江南一地赋税沉重,自从昏君南迁,更是官逼民反,叛乱极多,动荡不休,这些造反的百姓情有可原,可放宽招抚条件,让他们尽快回归乡里,重新恢复生产。” “赵宋文教极盛,昏君南迁时更是带走了大量的典籍孤本,存于金陵,这些若是在战火里损失殆尽,实在可惜。” “故而此番攻灭赵宋,不要求快,而要求稳,以机密部、特攻部、奇岚部齐入金陵,礼部也协助此战,安抚江南士族,尽量做到兵不血刃,如若不行,优先照顾百姓与典籍。” 李格非还在后院看外孙,此番特许吏部侍郎韩嘉彦入内觐见,这位神宗驸马效忠起新朝来,可是毫无心理负担,戴着眼镜,面色红润,振奋地道:“老臣领命!” 李彦微微点头:“战事结束后,治理南方,是紧随其后的要务。” “之前江南各地多有‘不举子’的民俗,生下儿子后立刻丢弃或者溺死,就是害怕家中添了人丁,还要多交一份赋税。” “想要改变这等惨事,不仅要轻徭薄赋,与民休戚,更要将南方各地的恶霸根除,触犯律法者,严惩不贷!” 中书省和六部官员的面色,顿时变得郑重起来。 他们很清楚,由于南北风俗民情的不同,之前推行的“重民本,崇正义,斗恶霸,治豪强”,在南方很可能遇到更多的困难和阻力。 尤其是越往南部,天高皇帝远,地方势力越强横,以前的统治者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只要把赋税交上来,管你们底下怎么折腾。 但燕廷显然是眼睛里容不得沙子的,正好趁着改朝换代,要将这些肆无忌惮、为富不仁的权贵阶级好好整治一遍。 这其中的方寸十分难把握,如果逼得急了,会不会引发新的叛乱动荡,实在难说。 所幸这个时候,李彦又定下了宽松的时间:“此事不易,非十年之功不可为之,此前南方反贼动荡,造成各地百姓伤亡,不少州县凋敝,百废待兴,恢复期也要以十年计,最忌急功近利!” 群臣松了口气。 治大国如烹小鲜的话,谁都知道,谁都会说,但真正这么做的,却是少之又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