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六十三章 武氏末日
“钦陵亲率二十万大军,其中有八万精兵,这个比例对于吐蕃来说,当真是破天荒了。” 边境的临时据点内,李彦将汇总过来的情报转给小王子,淡淡地道:“这就是押上国运,孤注一掷的决战。” 小王子细细看了一遍,振奋地道:“吐蕃这些年积攒下来的精锐部曲,已经是倾巢出动,还只带上三月粮草,再也没有退路了!” 李彦点头:“吐蕃和吐谷浑都是全民皆兵的国家,所以动辄数十万兵力是毫无压力的,大非川之战就是两国四十万兵士对十万唐军。” “但所谓数十万大军,其实很虚,那些未经训练士兵完全是凑数的杂兵,与精锐骁勇唐军对阵一冲就散,还要损耗粮草,是不能全看数目对比的。” 小王子奇道:“那为什么还要带上他们呢我也曾听吐谷浑的将领有言,部曲人数一多,就管不过来了……” 李彦道:“即便是名将,往往十万大军就是统领极限,所以韩信点兵,多多益善,才能体会出淮阴侯的用兵如神。” “不过杂兵也绝非毫无作用,全看统帅如何运用,比如钦陵在大非川之战的运用就堪称绝妙。” “前期故意牺牲大量杂兵,营造出吐蕃军一触即溃的错觉,才让原本负责押送粮草的郭待封,以为此战必胜,为了抢攻,擅自行动。” “薛将军无奈之下,被迫急行军营救,又由于高原冷瘴动弹不得,眼睁睁看着守卫粮草辎重的部队被吞下,军心沦丧,钦陵再率真正的五万精锐部曲与之决战,一举将唐军杀得全员覆没。” 小王子听得不免有些失望:“这似乎也不算什么精妙的战术吧若不是勋贵子弟犯蠢,唐军不适高原环境,也不会惨败。” 李彦道:“如果没有冷瘴影响,以薛将军冲锋陷阵的势不可挡,以大唐天军的精锐战力,即便辎重部队被敌军围困,确实是有逆转局势的可能。” “但钦陵顺天时,用地利,破人和,每一步都极尽完美,这也是相当可怕的。” “你别以为这些听上去不难,行军打仗,本来就不讲究什么天马行空,而是要脚踏实地,历代名将都不是靠花里胡哨的战术成名,取胜手段越朴实的将领,往往越厉害。” 小王子受教,又好奇起来:“师父,这次钦陵还有胜利的机会么” 李彦笃定地道:“他输定了!不可轻视敌人,也不必过于高看,此战吐蕃内忧外患,钦陵是带着镣铐起舞,换成任何军神名将来,都改变不了败局,你过来看!” 李彦来到案几旁,扯开黄布,一幅相当详尽的大唐地图占据了大半个墙壁。 不仅囊括吐蕃、吐谷浑、大唐陇右、安西都护府、西域诸国等地,就连西方的大食都略有涉及。 当然目前大唐对于那个阿拉伯帝国的了解还不够多,所以地形是否准确就不清楚了。 李彦取出一根碳棍,在地图上轻轻描了几笔,小王子看懂了:“这是吐蕃军可能行军路线” 李彦点头:“不错,除非钦陵直接率军去进攻大食,否则他没别的路可以走了。” 大唐、天竺和大食,都对吐蕃文化有着影响,历史上的吐蕃强盛时,还曾翻过喜马拉雅山脉,去进攻天竺,却因为那里气温燥热,在高原上生活久了的吐蕃人受不了,就退了回来。 至于吐蕃和大食,也发生过三次大战,那时大唐安史之乱爆发,大食觉得有利可图,谋划攻占大唐,结果因为当时挡在两国中央的是吐蕃,吐蕃与大食开战,争雄中亚,三战三胜,逼得大食直接断了东进的念头。 而那个时期的吐蕃军战斗力,其实已经远不如钦陵领兵时期了,即便如此还是打得天竺和大食找不到北,可以说东亚这边就没有弱国,优秀的匹配机制从来都是强者互掐。 现在的钦陵没办法去天竺,也不可能去大食,那北上的路线就已确定。 李彦道:“不仅是路线,那里的地形军中斥候早有考察,连行军速度都可推测。” “行军也是一门大学问,二十万人的统一行动是非常考验统帅能力的,孙子兵法有言,百里而争利,则擒三将军,五十里而争利,则蹶上将军,三十里而争利,则三分之二至。” “按照那时看法,走上百里去争利,三军的将领都可能被敌俘虏,走五十里去争利,上将军会受挫折,走三十里去争利,才能有三分之二的兵力可以赶到。” “每日三十里最合适,所以三十里又称为一舍,又有退避三舍之说,当然时代变迁,不可一概而论,以吐蕃此次,若要保证战斗力完整,每日行军应该在二十里到三十里之间。” “吐蕃出征的兵力,了然于胸。” “携带的粮草辎重,精确到车。” “行军路线和速度,足以预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