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
:“好好学习,小同学。”
他慈祥地向我微笑,我愣了一秒,急忙道谢。
“谢谢,谢谢老师。”我抱着书,暖意从书籍传达到心窝。
我神不守舍地回到宿舍,原谅我这临时的不健康饮食,我煮开一份自热火锅,火锅咕嘟咕嘟地响着,我摸着那本书,在台灯底下再一次翻来它。
书的首页印着梁晓声先生的话:
文化可以用四句话来表达:
根植于内心的修养;
无需提醒的自觉;
以约束为前提的的自由;
为他人着想的善良。
我曾经以为学习就是学习,它就像打工人的工作内容。对于学生而言,学习就是任务,并且仅仅是任务而已。文字或者数字,图形或者字母,都无所谓,它们都是不同类型的任务而已。
我也听见同学们互相开玩笑说:“诶诶,大家都是文化人。”
可是我们“文化”在哪里呢?我认为自己是一个擅长接受学习内容的人,如果单论课本知识,那我勉强称得上是还算不错,一但要我说出自己的观点,那我就是脑袋空空。
我可以引用别人的见解,可是它们都不属于我。
今天去听讲座,才惊讶地发现并不是这样,学习和思考的能力总是不可分割,原来我并不是“脑袋空空”,原来日复一日的学习,已经带给我太多我自己都没有意识到的影响。
也许这也体现在人与人的相处之中:它或许是我在难过时可以得到的那杯奶茶,或许是图书馆老师的一句关怀,又或许是我自己在夜归时静悄悄的关掉走廊上无人照看的灯。
我仰起头,看看发白的房顶,又低下头,细细地读了一遍书,终于在跌宕起伏的文字里找到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