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图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都市言情 >我在深圳的青葱岁月 > 第847章 牛屋轶事 西屋烫脚吓一跳

第847章 牛屋轶事 西屋烫脚吓一跳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至于里面有多少头牛,我不大记得了,应该有十几二十头吧。另外,还有几头驴,它们是不用下地干活的,应为它要去拉磨。要说这驴啊,真是个任劳任怨的动物,劳累了一天,卸下驴夹板,摘掉蒙头,它朝天“昂昂昂”地大喊几声,然后在地上打上那么几个滚,立刻就疲劳顿消,得儿得儿地去吃草了。80年代虽然实行了大包干,可是牛屋还是保存着,很多家里有牲口的人还是愿意把牲口寄养在这里,请一个孤寡老头给看着,给他每年给他一些口粮,直到了90年代

现在不是冬天嘛,所以我对冬天牛屋的记忆最是深刻,那个时候,我们这里没有什么取暖的设施,在家里烤火取暖是一件非常非常奢侈的事,外面堆积的麦秸秆是要用来烧饭的。所以要想烤火,就得到生产队的牛屋里去,为什么去那里呢?因为牛啊最怕冷了,一到了冬天,就必须要烧火取暖,说实话,让劳作了大半年的牛儿享受一下这温暖也不为过,天经地义啊。

那乡亲们自然也就沾了牛的光,到牛屋里来烤火就顺理成章了。外面寒风呼啸,大雪纷飞,牛屋里柴火通红,温暖如春。尤其是老年人,他们更是牛屋的常客,除了回家吃饭之外,大多数时间都长待在牛屋里。尽管牛屋里弥漫着烟尘,但是老人们似乎特别能承受烟熏火燎,他们一个个靠火堆很近,敞开衣襟,很享受那一股股的热浪。

越是晚上,来牛屋的人越多,喝罢汤,村民们便三三两两的朝牛屋聚集,如果遇到了雨雪天气,天寒地冻的,毛窝子的哒哒声便成了村路上一道难得的风景。还有人会带几块红薯来,放在火堆里捂着,饿了,就拿出来分着吃了,喷香。

要是渴了的话,也简单,在我的印象中,我们这里很少有人专门去喝茶的,因为我们平时一日三餐都要熬稀饭,就是往水里加勺大米,或者玉米碴子,或者红薯干碴子熬成的糊糊,这个每人每顿都能喝上好几碗,自然就不用喝茶了。而在牛屋里这么一烤,又吃了红薯,自然就口渴了,在牛屋的屋檐下就挂着长长短短的冰凌子,长的像拐棍一样长,短的也有手掌那么长,随手敲下拉一根,往嘴里一嚼,“咯吱咯吱”的,像吃冰棍一样,解渴啊。那时候人的抵抗力是真好啊,我们在外面干活,到有泉阳的地方,捧起来就喝,都很少会有感冒拉肚子的。

除此之外,牛屋也就是成了村里的公共免费旅馆,谁家里来了亲戚,河南的朋友,山北的老表,家里的被褥不够,就到牛屋里借宿,慢慢的遇到红白喜事,人多,家里挤不下,也到这里来住一晚,牛屋里堆满了麦穰子,滑溜溜的,躺上去很舒服的,随便盖个薄毯子就能美美地睡上一个暖和觉。

最后,牛屋还有一个最吸引人的地方,就是那里是故事的天堂。有时候不知道谁从哪里借来一本书,往往都是没了书皮,或者卷了边的,纸都已经泛黄了的,还有好多的繁体字,在一盏昏暗的煤油灯下,有个识字的人在那里吃力地,磕磕巴巴地读着,遇到了生僻字,就给糊弄过去了,不过,听众们并不在意,听得还是很认真。就连旁边吃饱了草料,喝足了水,卧下休息的牛儿们,似乎也在一边反刍,一边听得入了迷。

我记得在牛屋里听过《烈火金刚》,《杨家将》,《七侠五义》,《童林传》等,后来的好些书还是我给他们读的呢,不过很多都是断断续续的,不是全本。也有专门来庄里驻扎下来唱大鼓说书的,表演把戏的,他们也都趁着这农闲的时光来挣点外快养家,那自然是要住在牛屋的。唱大鼓的都能连续说上一个多月,玩把戏的也至少七天八天的,不过,他们是不要钱的,自己做饭吃,结束了之后,会扛着口袋从村西头开始,挨家挨户的讨粮食,麦子,玉米,甚至红薯干都可以的,一家只要一碗,一般情况,无论是去听过还是没有听过的,都会给的。

除了这些节目,还有就是我们东西两庄的老人们,他们里面有当过国民党兵的,有当过游击队的,有当过马匪的,有给地主家做过长工的,有经常溜街串巷做小买卖的,有逃过荒要过饭的,有读过几天私塾的,有四处漂泊唱戏的的等等,他们年轻时候看到的,听到的,经历到的事情是奇奇怪怪,各不相同,到了这个年纪,都喜欢回忆一番这属于自己的故事,同时还不忘记往里面添加一些博人眼球的佐料。

说实话,有些故事,他们都讲了不知道多少遍了,我们也都不知道听了多少遍了,可是每次大家伙都还是听得津津有味,直咂舌头,很是享受。最刺激的是鬼故事,也不知道大人们是从哪里听来的,反正说的是有鼻子有眼的,让人吓得一愣一愣的,汗毛都竖了起来,浑身起鸡皮疙瘩。

这个说,后山的黄庄死了一个大闺女,是用腰带上的吊,这到了阴间没有腰带了啊,所以她就整天提着裤子,怕羞啊,就想找个腰带,那鬼魂一天到晚就在坟头附近游逛,拦截路人要裤腰带。要是晚上从那里经过,听到有哭声,就赶快把腰带解下来丢在那里就走,鬼魂是不会追你的。

那个说,河北的小孩林埋的都是夭折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