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零二章 相见不如怀念
叶华荣恭送叶信民离开京城饭店,既然叶信民决定要前往香江,那就一起坐飞机离开就行,签证只是洒洒水小问题。 唉,本想去西单看看另一家酒楼,奈何酒楼早被拆除,叶华荣真不一定能找到儿时的四合院,这些年京城不少地方变化也太大了些。 一行四人步行来到前门地铁站,一号线地铁是1969年国庆运营,天安门城楼也是1969年重建,而叶华荣一家四口在1966年便已离开京城。 1969年发生了太多事情,珍宝岛战争爆发,京城的高校迁移到十数个省份,不到一年又纷纷迁回京城,也就中科大永远留在合肥。 “哥,这地铁修的也太高了吧。” “这地铁是当防空洞用的,一旦发生战争,市民可以躲到地下,周边的局势可不稳当。” 地铁修建在建国之初就提了出来,完全出于备战目的考虑,同方便市民出行没有一毛钱关系。建国初,京城的人口也就才300万,机动车有5000多辆,如果为了交通,只要买200辆公共汽车就能解决。.. 看了下地铁一号线运营线路图,东城区的京城站至石景山的苹果园,复兴门至王府井长安街核心地段并没有修建,也是出于安全考虑。四人回到地面打了辆出租车,地铁连复兴门站都没有,更不可能有西单站,还是出租车更加方便些。 出租车很快来到西单,叶华荣、叶雪梅看着西单商场一阵懵逼,这里可是叶家酒楼的原址,兄妹二人默默流下眼泪。 “走吧,没什么好看的了。” 一行四人穿过西单商业街,中环的连卡佛、尖沙咀的海港城,这种高端商场也只是一般般,对于这个时代西单商店没有丝毫兴趣。 西单发生的变化很大,不少明清古典建筑早被拆除,京城的城墙都被拆了,这些明清封建遗毒自然逃不过那段岁月波及。 根据儿时的记忆,叶华荣等人来到西单的钟声胡同,胡同里的四合院随处可见私自搭建的建筑,不少四合院在两年前的那场地震震塌,市民直接加盖了二层小楼。 这些年京城的住房非常紧张,家家户户谁还不生四五个孩子,原本工厂分配的屋子,自然难以满足市民的需求。 四十年代京城并没有多少人,五十年代之后,全国各地数十万年轻人支援首都建设,也有不少农民进入了东郊和北郊的工厂,成为真正的京城人。 这么多人涌入京城,又没有足够房屋满足这些人的需求,于是京城的市民纷纷主动捐出祖宅四合院,为祖国建设做贡献。满清贵族的府邸也纷纷捐赠了出来,也基本作为政府单位办公场所,不少府邸成为外国的大使馆,当然也有一些由大佬住着。 想起今年年底知青陆陆续续返程,住房形势更加紧张,不少年轻人恐怕要睡大街,或者直接住到二环外的农村。 叶家的四合院很好找,宽敞的道路两边搭建了不少小屋子,胡同显得格外拥挤,不少小孩在门口玩耍,天真无邪的童年。 “你们找谁?” 随便打发了几个小孩,叶华荣兄妹缓缓走进四合院,院子几乎找不到儿时的回忆,院里修建了不少砖瓦房,一个豪宅变成大杂院。 前院住了大概十几户家庭,中院住了近十户家庭,后院住了七八户家庭,都是西郊工厂的工人家庭,四合院被毁的面目全非。 “你们找谁?” “大姐好,我们兄妹小时候在这个院子长大,可以到屋内参观下吗?”叶华荣看着后院的住宅很是唏嘘,屋里可是有不少名贵家具和古董,不用想早已上交到了上面。 舒文怡看着眼前的两个孩子,这应该就是四合院之前的主人吧,客气说道:“我们住进来的时候,四合院房间都是空的,屋里有些乱,,,” “谢谢。” 兄妹二人走进屋内,隔断的屏风早已被拆除,豪华的主宅硬生生改造成大仓库,丝毫看不到之前的影子,物是人非。 “大姐,院里一共住着多少户人家?” “一共住着28户,现在大概210人左右,有四十多个孩子下乡当知青。” 叶华荣暗暗咋舌,以前这个四合院也就住着60多人,不少是叶家的仆人,也有一些酒楼厨师家人住着院里。现在28户大概住着250人,平均一户有9人,好吧,不少都是老人健在,四五个孩子不稀奇。 唉,之前的四合院不说鸟语花香,院里也是有假山、凉亭,后院更是有一个小池塘,现在的四合院什么也没有了。 “哥。” “这样的院子已经没必要再买回来了,这里距离西单商业街太近,未来城市规划发展,这些区域肯定是都要拆掉,修建成层办公大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