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六四章 收购扑街报社
春节三天假期很快结束,上班族该搬砖的搬砖,该踩缝纫机的踩缝纫机,生活总是要继续的,钱又不是大风刮来的。 四个证券交易所纷纷开市,敲锣打鼓好不热闹,生怕广大市民忘记证券交易所存在,欢迎大家前来炒股。过年犹如过劫,家里添点家具,孩子买些新衣服,父母不得孝敬点钱,年货、聚餐、送礼等等,大家口袋空空如也,还指望着套现股票呢。 获多利年前倒是收购了十来天的九龙仓股票,不过也都是从散户手里吸纳,也仅仅收购了600多万股,占比大概6%多点。刘天赐预计还能从散户手中收购10%左右股票,再继续收购的话,只能接触一些投资机构,暴露的可能性很高。 叶华荣在油麻地的果栏市场预订了一些生活用品,随后匆匆离开果栏这块区域,《油麻地的两万种死法》大部分则是发生在果栏,这里比起九龙城寨还要恐怖数倍。 叶华荣来到号称“陈惠敏街”的金巴利街,这条街道格外的繁华,餐厅、酒吧、金店、钟表店等层出不穷,没人敢不开眼来这里打劫。 来金巴利街自然是要收购一家扑街报社,叶华荣特意向马荣华打听了《九龙晚报》一些相关情况,这个报社的确非常的扑街。 报社是1960年创建的,短短的17年时间里,这家报社换了七八个主人,现在彻底砸在最后一任主人手里。 香江的报社的确太多了一些,倪匡同时向12家报社供稿,各个报社之间的竞争残酷可想而知,报社倒闭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香江发行量最大的报纸自然是马家的《东方日报》,胡仙旗下的星岛集团则是东南亚的报业巨头,《南华早报》是港府和精英阶层的喉舌,《华侨日报》的实力不容小觑,当然也少不了金庸的《明报》。 报界还有一些比较出名的报纸,例如《成报》、《信报》、《新报》、《工商日报》,当然也少不了左派的《大公报》、《文汇报》、《新晚报》等,竟然会引起一些撕13大战。 那些文人骚客以在《明报》发表小说、社评为荣,即使查老板开出的稿酬很低,那也是甘之若饴,不会在三流小报自降身份。 至于那些扑街的三流小报,也只能发表一些风月小说吸人眼球,夜总会、舞厅则是比较喜欢在这些报纸做广告,那些“凤姐”自然也要在报纸上揽客。 而这个《九龙晚报》属于扑街中的极品,连个风月小说都写不好,报纸每天的销量估计3000份都达不到,开一天亏一天。 香江最贵的报纸则是《南华早报》,英文报纸一份一港币,大部分报纸都是一份两毛钱,版面多的报纸会卖到3毛钱,那些扑街报纸自然是一毛一份。 当然报社也不可能依靠卖报纸赚钱,收入大头来自广告商,其次出版那些连载过的小说,有时也会收到一些黑钱,然后加入到骂战中。 报纸上的社评文章为了吸人眼球非常犀利,娱乐日报更不用提,各个狗仔队全天24小时盯着一些明星,可见报纸竞争的残酷。 叶华荣走进《九龙晚报》的报社,60平方的一个小报馆,大概也就十来个员工而已,每人都是身兼数职,全部都是一些渣渣。 听说这家报社老板两年前更换了新的印刷设备,收购报社其实也就是收购二手的印刷机而已,顺便收下那几个熟练的印刷工人。 这家报社在东方日报刊登过不少的出售广告,报价高达20万港币,这么高的价格不是忽悠人吗,有人购买也就见鬼了。 眼前的这个报馆是租的,印刷的小厂房自然也是租的,一堆二手的印刷设备,还想着卖出原价的价格,想钱有些想疯了。 报社基本也没有什么附加值,也就老板本人写风月小说再行,其他的小说八成是直接翻译的外国小说,随便换个主角、地点也就完事。 “叶华荣?”方海发一脸懵逼问道。 “是的,方经理好。” 叶华荣打量着眼前的扑街老板方海发,据说以前写过两部不错的风月小说,后来盘下了这家报社要大干一场。理想很丰满,现实太骨感。风月报纸竞争的更加激烈,一旦写的太嗨,报社妥妥的被封,写的太垃圾,报纸销量日渐下滑。 可能每个人都有成为时代主角的错觉,可惜整个香江也就金庸靠报社成为亿万富翁,写小说赚钱也就倪匡一人而已。 叶华荣收购报社也没什么雄心壮志,默多克的新闻集团已经在全球攻城掠地,报纸也只是增加一个发声的渠道而已。 “你来这里是要收购报社?” “今天来这里,是想了解下报社的情况。” 香江现在寻找买家的报社,少说也有七八家,而《九龙晚报》则是属于鸡肋中的鸡肋,食之无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