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5 公道正义(二合一)
兵之前的宁王,作死程度又远远不如。 所以没有真正举兵,就是沉忆辰定罪绕不过去的一道坎! “古人云防范于未然,难道等到鲁王兵锋直指京师,才想起去平叛问罪吗?” 一道冷冷的声音,从英国公张辅嘴中说出。 身为初代国公,先帝托孤五大臣之一,英国公张辅的地位跟资历无出其右。 他这句话说出来,某种意义上比成国公朱勇的份量更重,同时也代表着整个勋戚集团的统一意见。 张辅愿意站位沉忆辰,除了力撑勋戚子弟的私心外,更多还是站在公心大义的角度上。 要知道先帝明宣宗时期,可是发生过着名的汉王朱高煦叛乱。英国公张辅不仅仅是亲身经历者,差点还一度决定了历史的走向。 因为朱高煦谋反之前,首先联络的朝廷重臣,就是约英国公张辅为内应! 如果不是张辅当机立断逮捕汉王官员,并且当地御史李濬以及锦衣卫发现汉王谋逆行径后及时上报,让朝廷做好了充足的应对准备,否则对大明造成的损害将不可估量。 前朝已经有过先例,现在不把谋逆苗头扼杀在萌芽之中,还等什么? “英国公不愧为辅弼之臣,可谓赤胆忠心!” 朱祁镇这句话说出来,廷议重臣们瞬间就领悟了他真正的心意,那就是坐实鲁王谋逆之罪! 其实对于鲁王这名叔父,朱祁镇从来就未曾有过好感。 他继位之初,就被欺负过年幼,发生了鲁王亲王令旨领物的奇葩事件。 要知道先帝明宣宗经历汉王之乱,恰巧就是发生在继位之初的宣德元年,鲁王朱肇辉这种僭越举动,很难不让人产生联想。 对于皇帝而言,不追究不代表着不存在,只是缺了一个整治的借口罢了。 如今代表着朝廷的佥都御史沉忆辰,代表着地方的布政使王英,代表着王府的长史简宁,三方联合弹劾鲁王朱肇辉谋逆,等于给了朱祁镇一个动手的理由! 可鲁王朱肇辉在封国就藩四十几年,能牢牢掌控联合地方朝廷官员,就代表着他不是什么简单人物。 沉忆辰大肆缉拿巡抚张骥跟鲁王世子,哪怕做的再怎么隐蔽,都无法在兖州府地界躲过鲁王朱肇辉的眼睛。 察觉到情况不对后,朱肇辉并没有愚蠢的跟沉忆辰硬刚,反而立马派人带着请罪书赶往京师。并且这封书信,交给的还不是朝廷或者皇帝,而是皇太后孙氏! 朱肇辉很清楚自己跟皇帝朱祁镇的关系不好,因为这些年他数次上表请求朝觐,每次都被明英宗以“道里跋涉”为由给拒绝了。 一次两次还好,接连着拒绝了四五次,傻子都明白皇帝不想见自己。 上疏向朱祁镇请罪,很大可能没什么效果,相反皇太后孙氏耳根子软,加之曾经得位不正,很偏向于外戚宗室。历史上国子监祭酒李时勉,就是通过外戚会昌伯孙忠向孙太后进言,才得以从王振手下获救。 于是乎这次廷议之前,孙太后面见的朱祁镇,替鲁王朱肇辉求情了几句。 这也就是为什么,朱祁镇廷议表现如此诡异,始终没有主动表态的原因。 古代以孝治天下,哪怕朱祁镇对于孙太后的求情不满,他也不好公开驳斥母后的意见,只能慢慢等待着朝臣们,说出他想要的答桉! “英国公之言老成谋国,臣赞同惩处鲁王谋逆之罪!” 皇帝既然已经表态,共同主管宗室事务的礼部尚书胡濙,立马就调转了口风。 “藩王不臣之心,当严惩以儆效尤,臣附议!” 内阁首辅马愉见风使舵,站了出来表达意见。 眼看着皇帝、勋戚、六部、内阁达成了一致意见,阉党王文哪怕再怎么看不惯沉忆辰,也明白什么叫做大势所趋。 “藩王谋逆之事,确实应该防患于未然,是臣考虑不周,还请陛下责罚。” 都御史王文立马跪下请罪,对于这种过错,朱祁镇当然不会予以追求,大手一挥表示恕罪。 “既然众卿家意见一致,那就传朕谕旨,令佥都御史沉向北派人押送鲁王回京问罪!” “陛下圣明。” 伴随着朝臣们的恭维,缉拿鲁王的圣旨在几日之后,就被秘密送达到了沉忆辰的桌桉。 当看到这封圣旨的时候,沉忆辰内心情绪一时不知该如何形容,堪称毫无胜算的诛王之举,被自己给达成了! 要知道后世的宁王之乱,时任江西巡抚的孙燧足足递交了七封弹劾宁王谋逆的奏章,均未被朝廷重视。甚至就连江西主管刑律的提刑按察使,都差点因为举报被宁王给毒杀了。 “东主,三省八府之地的受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