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怒囚徐辉祖
公元1404年,这时明成祖朱棣已经登基称帝两年了。
从1399年起兵与其侄子建文帝争夺皇位到1402年攻陷南京,三年间大小战事无数,几经争夺最终迫使建文帝自焚而死才有了这天下。
坐在金銮殿上的朱棣看着跪倒在脚下的文武大臣,有种志骄意满的感觉,那些过去的磨难那些过去的痛楚,现在想起来倒是值得的。
想到这些,朱棣就有些快乐,看着跪着的这帮文武大臣也感觉不像平时那么讨厌了。
“众位爱卿都请起来吧,道衍呀,这京城的生活还过得惯吗?”
朱棣口中的道衍就是群臣中唯一穿着僧服的老和尚。
可别小看这个和尚。
这和尚可是朱棣最为倚重的心腹大臣,俗家名字唤作姚广孝,苏州人,14岁出家为僧,法名道衍,精通阴阳术数之学。
当初□□朱元璋封藩的时候,遍选名僧分作诸王师傅。道衍就被分到了燕王府,颇受当时还是燕王的朱棣的信任,待若上宾。大凡军政要事,朱棣莫不与其谋议。朱棣登基后依然很重视这个谋臣,有什么大事总还是要先请教道衍。
这道衍看皇帝点了他的名字,便说道:“皇上是要听真话还是假话?要听真话和尚不敢说,要是听假话,和尚就说还行,过得惯。”
“哈哈哈。”朱棣一阵大笑,“你这个和尚呀,还是改不了油嘴的毛病,说真话吧,但说无妨。”
“好,谢皇上,那和尚就说还是喜欢燕王府的糖葫芦。”
“哈哈,好个馋嘴和尚,朕明白你的意思了。那你说说这南京城怎生不好了。”
“皇上,和尚自从到了京城,整天耳边听闻的都是琴瑟之声,骨头就要酥了,将士们操练的也不勤了,常流连于秦淮河花柳之地,皇上,这南京城是个温柔之处,和尚消化不得,还是让和尚回去吧。”
“道衍呀,朕在20岁的时候就去了北平,朕在那里也生活了近20年,朕也想回去呀。可是这南京作为京城是毕竟**定下的,很难更改的。杨士奇,说说你的看法。”
朱棣说的杨士奇就是世子朱高炽的老师。朱棣登基后,从翰林院选了杨士奇、杨溥、杨荣、解缙四人入了文渊阁并辅助世子朱高炽。
这杨士奇是当时天下奇才,经史子集无一不通。
当然,能被选作世子的老师,本身就证明很有才学了。
杨士奇其实知道朱棣心中的真实想法。
南京城毕竟是惠帝旧臣群集之地,虽然有很多朝臣投降,但却仍有不少忠于建文帝的朝臣。
朱棣即位之初便发生了景清谋刺事件,虽未成功,但仍给朱棣心中留下阴影。
很多次朱棣在朝堂上流露出迁都的想法,只是每次提出群臣皆以天下初定不宜乱动为由阻挠迁都。
这次,朱棣虽未明说迁都,但杨士奇是知道的。揣摩了皇帝的意图,那说起话来就很方便。
“皇上,臣也认同道衍大师的想法。而且臣以为现在天下政局稳定,百姓安业,但北方蒙古部落仍对我大明虎视眈眈,这始终是国家大患,臣以为应迁都北平,北平可左环苍海,右拥太行,内跨中原,外控朔漠,宜为天下都会,请皇上定夺。”
“皇上,臣不同意,北平距离蒙古鞑靼过近,把京师置于鞑靼人眼皮底下,始终不安全,一旦鞑靼人侵犯,京师震动,那整个大明就会陷入混乱之中。南京是先皇选好的京城,而且南京四面环山,虎踞龙蟠,进可以攻,退可以守,宜为天下之都。抛弃先皇定下的都城而去营建新都,那不是忘了祖宗是什么?”
说话的大臣不是别人,正是徐皇后的哥哥徐辉祖。
这徐辉祖是明朝开国大将徐达的长子,世袭爵位,在朱棣与建文帝争夺皇位的过程中,站错了队伍。
朱棣即位后本想严惩这位妻舅的,但一方面顾及到皇后的面子,一方面这徐辉祖有先皇朱元璋赐的免死铁券,所以便仍让他在朝中做了官。
可这徐辉祖不知报恩,多次在朝堂上刁难朱棣,朱棣念他是功臣之后,便也不做追究。
这次徐辉祖又站出来生事,朱棣不由得感觉厌烦。
“徐大人所言差也。”杨士奇仍然不紧不慢的说,“南京虽是先皇定下的都城,但当初天下初定,旧元余孽依然在北方横行,实不宜定都北平,而且北平是前元都城,民风彪悍,不易降伏,但时过境迁,我皇在做燕王时,善待北平居民,使民心归顺,前元余孽也已分化难成气候。南京虽是虎踞龙盘,但比不上长安的中原腹地优势,更压不过北平的咽喉要地,定都北平,其一可虎视北方,背水一战,可使鞑靼不敢犯;其二是、改变小富即安的心态,前朝定都南京的大都纸醉金迷,毫无进取之心,致使亡国,前朝之错可引以为鉴呀。徐大人,不愿离开这南京城,可是留恋秦淮河的歌声吗?”
“你。”徐辉祖不禁大怒,“书生误国,你懂得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