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黄雀
翌日,早朝。
众臣都穿戴威严,手拿笏板,端正地站在承明殿中。
近来的风声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朝中局势紧张,气氛也是害人的凝固。
昭德帝今日收到不少弹劾官员的奏折,此刻也眉间凝重地望着身下百名朝官。
“昨日,大理寺呈了一份奏折给朕,说坊间流传着对影射朝廷的话本,那著话本的人在大理寺招供,是因为礼部侍郎卖掉了本属于他的科举名额,涉嫌科举舞弊,才让他心有怨怼,用在这种方式揭露礼部的恶行。可有此事啊?李爱卿?”
李阁海走出队列,双手作揖:“科举考试事关国家选拔人才大事,虽是由礼部主持,但也并非臣一人就能说了算的,此事上要奏报陛下,下有百姓关注,甚至连御史台的人也要对礼部主办科举一事进行督察矫正,臣要从中作梗,恐怕难于登天。”
“臣以为,此事空穴来风,不可轻信!李大人任礼部侍郎多年,政绩卓然,还是陛下亲手提拔至此位的,何况,就像李大人说的,那么多双眼睛盯着,从中抽取名额,谈何容易!科举考试程序严谨,还有眷录和糊名等手段防止舞弊,随便往人头上扣罪名,实乃下流!”说话的人是翰林院大学士白继成。
人与人至深的交情,也就看他愿不愿意在你深陷泥沼时,不顾连累也要拉你一把。
此刻,昭德帝也头疼地按了按太阳穴。
“目前只有林子舆一人指控,至于李大人是否涉嫌科举舞弊一案,臣以为还需调查搜证。”说话的人是杨幼宁,现在人关在他大理寺,但进一步的搜查取证还未进行,此时就下定论还太早了些。
“杨爱卿请起,你是大理寺少卿,此事应该交由你来办,还众人一个真相,至于李爱卿,这几日就不必去礼部了,在家赋闲几日,配合大理寺的调查。”
“是。”
李阁海心里像打起了拨浪鼓,整颗心脏就在胸腔里拼命捣鼓,但再忧心也是于事无补,只是不知前方还有如何凶险的遭遇在等着他。
昭德帝似有些疲惫,但目光瞥向曹国公时,目光里似有愠怒:
“另外,林子舆透露出向朝廷买科举名额的权贵是曹国公,朕看确有此事呐,那曹光雄在策问时,答得乱七八糟,满口荒谬之词!朕当时都怀疑他是怎么进的殿试!”
站在下面的曹卫见昭德帝说到自己,慌乱之下,连忙跪下请罪,刚刚臣子们都在讨论科举舞弊时,他便惴惴不安,自己向那人买名额一事不会暴露了吧。
紧接着昭德帝直接将矛头指向曹家,他心道:完了完了。但转念一想,目前所有指证都仅林子舆一面之词,至于能不能搜到证据,还要另说呢!
跪在地上的曹卫冷冷地笑了一声,就算到时候查到他头上了,大不了再出点钱把罪名全扣在李阁海的头上,反正跟他曹卫毫无关系!
“陛下息怒,臣那小儿子平日读书最是刻苦,进殿试全是靠他平日的苦读,至于殿试表现不佳,可能是他性格腼腆,第一次面圣心中紧张才在殿前失颜。”曹卫一本正经地在昭德帝面前胡说八道。
“哦?是吗?那是朕错怪他了。”昭德帝略有深意地看向曹卫。
“陛下明鉴。”曹卫松了一口气,但一想到曹光雄那日殿试被昭德帝赶出了承明殿,多多少少脸上有些挂不住面子,不过曹光雄是他儿子,什么德性他心里最清楚不过,天生就不是读书的料,昭德帝没有在盛怒之下剥夺他的名额,曹卫觉得也是万幸。
“不过此事已经在民间闹得沸沸扬扬,大理寺必须查出其中真相,给礼部、曹国公和百姓一个交代!”
“臣遵旨。”
杨幼宁刚站起身,昭德帝便又问道:“太子,你那边有什么进展了?”
“近日,京城中的确有阮州人混迹在普通民众中,但行事大胆,专干些偷盗抢劫的事,京中已经有数名百姓报了官,要求严惩恶人。至于乌莱刺客,却是一直都未寻找到他们的踪迹。”
赵容德心里觉得刺客这事跟赈灾粮一事逃不脱联系,无论他怎么查,都只能浮于表面,而未能深究,到如今也不能给朝廷一个完美的答复。
昭德帝听后也并没有怪罪,只是点了点头,随后吩咐道:“阮州赈灾粮一事还未传回准确的消息,流民一事不可操之过急,如抓到犯事者,先好好安置——皇城司,最近严管把守进出京城者,如发现异常,速速上报。”
一帮官员领了命,这朝才终于结束了。
昭德帝留了一些官员在偏殿议事,其他的官员便可以自行离开了。
赵容疏今日上朝只言未提雁鹊楼一事,并非他知而不报,而是他隐约觉得,雁鹊楼里还大有乾坤,拐卖孩童一事只是冰山一角,此刻对雁鹊楼下手,还为时太早。
陆陆续续有官员从他身旁经过,只是朝中皆知赵容疏不喜与人交往,冷冰冰的一副样子,也没人愿意上去搭理他,但赵容疏听身旁的官员说起了李阁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