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5章 储君的养成
随着朝廷官署的完全搬迁过来,武昌府的街头,日益繁华起来。 视察了武昌造船厂的筹备情况之后,玉柱负手立于江岸边,望着往来穿梭的大小货船,不由微微翘起嘴角,扭头问张廷玉:“衡臣呐,迁都之事,是不是做对了?” “回皇上,迁都于武昌,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张廷玉即使很想反对,却也完全找不到理由。 事实俱在。 自从迁都于武昌府后,运河上的百万漕工们,逐渐变成了大江上的漕工。 船是现成的,人手也是现成的,直接平替了。 而且,从江南财赋之地,运输粮食到武昌府,可以一船到岸。这就比,送漕粮进京,轻省了许多倍。 漕粮沿着运河北上,一路要经过几十道船闸,沿途的所需的纤夫,数以十万计,确实是靡费颇多。 京城在北边,沿着运河的诸多州府和集镇,都跟着庞大的人流和物流,富裕了起来。 迁都武昌后,长江沿岸的各大州府,比如说,九江府、安庆府、池州府等府城,也肉眼可见的速度,富裕了起来。 随着英国船匠的陆续就位,武昌造船厂和吴淞造船厂,几乎同时动工,开始兴建。 在木制帆船的时代,长江之上,其实只要是江岸边,都可以建设造船厂。 不过,英国造船资本家,选的地址是吴淞口。 必须承认,英国人确实具有海洋意识,选址的眼光极准。 吴淞口就在长江的出海口边上,从东南亚运来的胡桃木,可以直接卸在船厂内,这就省了一大笔运输的成本。 风帆战列舰的时代,欧洲人造舰的木料,要么是橡木,要么是胡桃木。 橡木的距离太远了,运输成本过高,而东南亚盛产的胡桃木,就成了比较好的选择。 不过,玉柱很清楚,造木船的最佳材料,其实是柚木。 二战时,为了方便维修,欧美日的航空母舰上,铺的都是柚木制成的甲板。 玉柱就在武昌,为了就近指导造船工业的发展,武昌造船厂也就应运而生了。 吴淞口造船厂是英国商人全资的造船厂,武昌造船厂则是中英合资的造船厂。 造船的事情上,英国人确实拥有独门绝技。 比如说,法国人的橡木,只风干三年。而英国人呢,除了木料要风干五年之外,还会持续性的涂抹一种特制的防腐油脂。 具体是什么油脂,英国人一直讳莫如深,避而不言。 不过,在金钱+美人的深度腐蚀之下,玉柱知道了这种油,其实是木蜡油。 客观的说,只要逐渐培养出了本土成体系的造船技术人员,即使让英国人赚走了一部分造船的钱,也甚是值得。 资本家不是慈善家,不赚钱的生意,人家凭什么来做? 张廷玉分管户部,玉柱叫他来,主要拨款的问题。 “衡臣啊,武昌造船厂的拨银,无论如何都必须按时下发,不能有任何的拖延。”玉柱再次叮嘱张廷玉。 张廷玉亲眼看了造船厂的第一艘巨舰之后,心里已经明白了,必然会花钱如流水啊。 “皇上,朝廷需要花银子的地方,实在是太多了呀。” 管户部的大臣,不会叫苦,等于是白干了。 玉柱笑了笑,说:“除了帝国陆军的军费,帝国海军军官学校的经费,属于是最优先级之外,武昌造船厂的经费,必须确保充足。” 这是死命令了,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张廷玉只得点头答应了。 这么多年经验告诉玉柱,只要是张廷玉答应的事情,都非常靠谱,玉柱也就放心了。 帝国海军军官学校,校长和教官都是聘请的英国人,教材也是现有的英国教材。 没办法,就算玉柱是穿越者,对于指挥海军作战,他也完全是个门外汉。 专业的事情,必须交给专业人士去做。 倭国和英国结盟之后,倭国的海军舰队司令,有段时间都是由英国人担任的。 海军的作战思想,博大精深,不怕落后,就怕不肯努力学习,再奋起直追,最后完全超越英国人。 客观的说,英国乐意向华夏帝国输出二流战列舰的造舰技术,除了极为有利可图的海上贸易之外,玉柱对英国人格外友善的态度,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但是,英国人和米国人一样,关系再铁,一流的军工技术,也都会留一手。 玉柱回到办公室后,把小铁锤和小轩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