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阿房宫赋
三国 “公瑾, 这你怎么看?”孙策惊疑不定,第一时间问那诗歌里的周郎,他的挚友,周瑜周公瑾。 周瑜迟疑了半晌, 一双浓眉蹙起, 双唇也微微抿紧, 正要开口之际, 有些急性子的孙策见没得到周瑜回话他便自己继续喃喃自语道: “折戟沉沙……在赤壁我们会有一场恶战, 所幸的是赢了,但是东风——” “公瑾你识天象这事儿我怎么不知道?” 孙策不信鬼神这一说,甚至向来对这种东西抱有嗤之以鼻的态度,不是东风相助, 那肯定就是我家公瑾熟识天象了。 孙策熟练地将东风不与周郎便代换成了自己能理解的一套。 周瑜闻言无语地看了他一眼,“我也不知道我什么时候有了这个本领, 想来……应是后人杜撰吧。” 毕竟隔了上千年, 许多事情到最后可能都会模糊掉,变了一番模样。 女声也十分忧愁, 她唉声叹气: 【《山行》,这个也不用多提了。懂得都懂,之前一度被玩坏。】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这不挺正常吗,刘彻拜读了一番, 丈二摸不着头脑。 嗯……那是因为后面是只有现代人才懂的车。 【杜牧, 也算是在我们记忆深处里的人物了,这次特意举例的三首诗, 无一例外, 都选自语文教材。《赤壁》收录于高中语文, 另外两首呢,出处在小学教材。】 嚯,需要背的不少啊。刘彻在心里暗暗嘲笑。 不过这三首确实各有各的好,《清明》交代事情利落明了,又不失意趣。 《山行》读完之后,一副山林秋色图映入脑海。 《赤壁》一个锁字,将原本硝烟弥漫的战争转瞬间就变成了春色深深的亭台楼阁。 刘彻再次品读了一番,觉得要是他掌握教材选拔的话,也会把杜牧的诗放进去。别的不提,就《清明》一诗,时间地点人物,四句诗就讲完了,多有利于提升思维逻辑啊。 【也许是背的太早,或者诗歌风格跨度太大,就我本人而言,看见他的诗,心里常常是这样的感受。】 女声逗乐,语气十分夸张: 【这诗居然是他写的?这首怎么还是他写的?】 大唐扬州 怪我喽? 杜牧大无语。 “明明是你自己不记人名字……”他忍不住反驳了一句,虽然自己的具体诗风可能不太一样,但是杜牧觉得自己整体上风格还是一致的。 没认出来,证明你对我了解不够,杜牧忿忿不平地想到。 “对,就是。” “天幕自己背不会,还要赖到十三郎头上。” 姑娘们义愤填膺,坚决表示自己与杜牧站在同一条战线上。李白之后,虽然天幕在天上,但是大家都知道天幕的制作者其实是后来之人,视频内容又大多诙谐有趣,就一点儿都畏惧不起来了。 姑娘们以为,不能和钱过不去,所以杜牧说得都对,啊对对对。其他宾客为了讨好,也有跟着附和的,甚至言语更难听,一时间在这里批判天幕的音浪高了起来。 “倒也不能这么说……”杜牧听着越来越偏的舆论,连忙开口制止,他指了指天空,“天幕,还是在天上的。” “杜十三,你也太小心了,你怕天幕我可不怕。”有人语气轻蔑,看不惯杜牧大出风头,试图卖弄自己的英雄气概。 【叮——检测到针对宿主的不良言论,正在生成解决方案】 还在肆意贬低的众人不知,天幕注意到了这里。 “哈哈哈哈,倒也没错。”李白捧腹大笑。 《阿房宫赋》李白还以为杜牧和他是一路人,结果后面,要清新有清新,要明快有明快,李白现在越看越觉得,倒真是别有一番杜牧自己的味道在。 “含蓄委婉,风流华美,却又雄姿英发。”高适总体给了一个很高的评价。 “让人对杜牧的诗歌产生疑问确实有一部分的原因在他自己身上。” 杜甫作为格律研究者,给出了一份十分专业的总结: “杜牧的文章铺排气势非凡,他咏史怀古的七绝诗才气纵横,伤别怀感诗却深婉艳丽,而写景诗诗风又变得清新飘逸。” 说着说着他不禁莞尔一笑:“如此复杂,怪不得天幕要说自己认不出来。” 女声循循善诱地说道: 【大家想啊,提到李白,我们的第一印象是浪漫豪放,提到杜甫,我们脑子里自动浮现沉郁顿挫四个大字,提到白居易,会想起他一连串通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