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 浮出水面的知县
黄昏时分,一对年轻夫妻敲响了陈老汉的家门。
关南县人口不多,几个村子里的人基本上互相都认识,故而陈老汉看见这两个陌生人时,心中也是有些戒备的。他没有立刻让他们进屋,而是站在门口将这两人仔细打量了一番。
“老伯,我们夫妻两个是长宁县的,来落霄山采药的,”燕砺锋灰头土脸的,一笑就露出白白的两排牙,“结果时间晚了,迷了路,好不容易才走下来的。这大晚上的,山上有野兽,我们不敢赶夜路,所以就想借宿一晚,明天就回家。”
“原来是长宁县的啊,”长宁县就在关南县旁边,经常有人上山砍柴采药,陈老汉一听,也点点头,“那你们进来吧。”
祝良夕和燕砺锋都是千恩万谢,“谢谢老伯,我们就借宿一晚,明天早上就走。”
两人身上都背着背篓和一捆一人高的柴火,一看就是一边采药一边砍柴的农家人,陈老汉让他们进屋后便招呼自己老伴,“老婆子,有两个过路人,给他们做些饭吧。”
一个老太太从屋后面走出来,“知道啦知道啦,屋里有刚烧出的水,让他们先喝一口吧。”
屋子十分简陋,桌子看上去也是自己做的木工,边缘粗糙毛躁。燕砺锋摸了一把桌子上的水壶,果然是热的,便从一旁拿过一个瓷碗,在陈老汉转过身的时候用袖子仔细擦了擦碗壁,才将热水倒进碗里。
随后,他将这一碗热水端给祝良夕,“喝点水吧。”
祝良夕将他的动作尽收眼底,便向他那边推了推,“还是你喝吧。”
陈老汉听见两人的动静,回过头来,“就一碗水,有啥好推让的?那一壶都是你们的。”
祝良夕对陈老汉腼腆地笑了笑,这才接过水,小口小口地喝完。
燕砺锋也给自己倒了一碗,一口饮尽,随即发出痛快地一声叹息,“这在山里走了一天,能喝上一口热水,这浑身都舒坦了。”
“这都入冬了,怎么还出来采药?”陈老汉坐到两人对面,“这时候的黑熊有的还没窝冬,万一让你们碰上,可就没命了。”
“哎,没办法,今年收成不好,粮食不够,”燕砺锋无奈一笑,“趁着还没彻底入冬,我两口子赶快采些药卖钱,换点粮食,冬天才有的吃。”
世间的普通百姓都是为了些许口粮和碎银奔忙,光是生存就用尽了力气。初冬的落霄山已经寒冷彻骨,时常还有野兽出没,如果不是为了再活过一个冬天,有谁愿意冒着这般危险上山采药呢?
“哎,没办法,没办法,天灾人祸,摸不透啊。”陈老汉也是连连叹息。穷苦人总是有着对穷苦人的同情,此时他看着眼前的这对年轻夫妻,也觉得他们十分可怜。
过了不久,陈婆婆端着饭菜过来了。燕砺锋和祝良夕从云霆营一路下来,的确是又饿又冷,现在看见有热饭菜,纷纷向陈婆婆道了谢,便狼吞虎咽起来。
“你们长宁县虽然收成不好,不过不是应该有朝廷的预备粮吗?”陈老汉看着他们吃饭,顺便有一搭没一搭地聊着,“过了秋就该发下来了,你们没收到吗?”
燕砺锋和祝良夕对视了一眼,彼此眼中都有些惊讶,紧接着燕砺锋才点点头,“倒是发了,只是我家有双方父母四个老人要供养,还有两个娃娃,那点粮食怕是不够,我们便出来再准备一些。”
他们正想着该如何将话题引到县衙上,没想到陈老汉主动提起这个,倒是让他们省事了。
“那个······不知道关南县的预备粮有多少?”燕砺锋试探道,“我总觉得我们县里给的少了,不知道其他县是不是和我们一样。”
陈老汉冷笑一声,“老汉我自打生下来,就没在这关南县见过预备粮,你们就算发的少也有的吃,我们这个县里啊,全靠地里这点收成,谁都指望不上!”
“啊?”燕砺锋和祝良夕都做出一副诧异神情,之后,祝良夕才怯怯地问,“预备粮不是朝廷发的吗?怎么关南县就没有呢?”
“我们关南县的那个周知县,每年向州里上报,都说粮食够吃,够吃,这一年风调雨顺,收成好得很。”陈老汉看上去十分生气,“他不说实话,州里自然以为关南县不缺粮食,老百姓饿死的饿死,逃荒的逃荒,碰上个灾年,关南县死得几乎都没人了。摊上这么个昏官,没办法。”
陈老汉的语气无奈又气愤,转头又向陈婆婆吆喝道,“老婆子,拿酒来!”
燕砺锋一见有戏,也放下了筷子,继续问陈老汉,“那你们知县这么做,就没人去知州大人那里告他吗?”
“告?怎么告?”陈老汉为自己和燕砺锋都倒上酒,“关南县的周家,在这里都不知道传了多少代了,树大根深的,之前有几个想去州里告状的,还没等出了这地界,就让周家逮回去打死了。周成海有他家里撑腰,什么都不怕,还预备粮,他只要自己吃饱就够了,哪里会管老百姓死活?”
“那云霆营呢?云霆营就在落霄山上,去不了州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