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怀抱向谁开》
是有那么一瞬间,捕捉到了些不一样的感觉。她静静端详着简渊,想到了一句心灵鸡汤:重要的不是做什么事,而是和谁一起做。
或许正是与简渊无论做什么都让人愉快的心情,就是恋人间的证明吧。
两人边闲聊边吃完了一顿饭。饭后,简渊自觉顺从了“不做饭就洗碗”的习俗,康杜若耳听着厨房里稀里哗啦的水声,接着她的手机响了起来。她拿起来看,是一条梁夏发的微信,紧跟着的是一个视频。康杜若点开视频匆匆看了一些,立刻明白了,这正是纪实杂志为梁夏他们拍的视频,因为还没有精剪所以还没放出,而梁夏发她先睹为快。
她兴奋地步入厨房,跟简渊分享这个新消息:“看,是梁夏他们那个视频的初剪!”
简渊正挽着袖子对付汤锅,两手没空,就朝手机凑近了一些:“拿好我看看。”
两个人就这样自然而然地挨在一起,一个一心二用,一个把手机举到对方面前。暖橘色的厨房灯光将两道影子打到地上,影子与影子中间没有一点缝隙。
“挺令人感动的。”一段视频时间并不长,简渊看完,还是回味了一番才开口,“不身处此中,不能完全体会他们的感受,这是个很好的选题。”
他已经联想到了自己的工作领域,康杜若问道:“怎么,你以前没做过这个主题的书?”
简渊摇了摇头:“虽然我很喜欢有特殊经历的作者,但不是所有有特殊经历的人都能成为作者。对于被拐卖的人和失去孩子的家庭,又有几个人愿意亲自揭开自己的伤疤呢……”他说到这里猛然顿住,灵光一闪,“哎,杜若,你要不要写一篇关于梁夏他们的纪实小说?只要你写出来,我一定想办法把它出版!”
写一本足够出版的书何其麻烦,绝对不是一拍脑袋就能决定的。可康杜若听到这个提议时,顿时怦然心动。其实她最早起意写那篇投稿的文章,就是被梁夏感动,但短短的几千字完全不足以承载这个群体的悲欢离合。她也是走失儿童家庭中的一员,那么她的笔不是更应该为自己,为梁夏他们发声嘛。
可是……
“如果是纪实类,肯定要深入参与他们的生活和活动,就比如这次大玉口村的这件事,就要在外面奔波和花时间。那我妈妈……”康杜若没有说完,简渊却已经明白。康母身边离不开人,所以康杜若不可能随时随地跟在梁夏他们身边收集素材。
“慢慢来吧,本来写书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他安慰康杜若道,“我这也就是忽然想到的,我们还可以慢慢筹备,也许有更好的形式。”
康杜若点了点头,一时无语。这就像一颗种子被种下来,它就会深深扎入泥土,不再能被轻易拔除。康杜若知道纪实会比其他题材更入木三分,何况这也是她喜欢的风格。但母亲却让她只能负重前行,对着现实一次次妥协。
简渊看她的神情,就知道康杜若并没有被安慰到。康杜若在纠结的事情,他如何会不明白,但比起惋惜康母的病情,他更心疼的是的康杜若。于是,一个念头在他的心中缓缓浮现出来。
写纪实文的事情暂时翻篇过去,梁夏等人的那个视频被放到了网上,康杜若就不时去点击一下,浏览网友们的评论。虽然大多数人都在好心安慰和激励,但作为相关人士,康杜若总觉得有点隔靴搔痒。的确就像简渊说的那样:不身处其中,很难完全体会梁夏他们的心境。就算一些被拐卖者成年后拥有了自己的生活,可那个缺失的家会像一个永远解不开的谜题,困扰着每个渴望答案的人。
每每想到这个,康杜若想写点什么的愿望就越来越强烈,而梁夏的那个消息就是在这个时候来到的。
“找上门?他们是怎么找到的?”康杜若意外道。手机那头的梁夏告诉了她一个坏消息:大玉口那个孩子被解救后,花钱买他的那对夫妻不甘心,也不知道用什么办法找到了孩子的亲生父母家,屡屡上门骚扰。
“那报警啊,警察不管吗?”
“又没打人也没伤人,警察也不能抓他们呀。”梁夏无奈的声音传过来,“就算上门调节,也不可能天天去。说实话,这种事以前也不是没有,一些家庭索性就搬家了事,但这家吧……比较困难。”
在梁夏的简单描述里,康杜若了解到,大玉口那个男孩的自从被拐卖后,他的父母就离婚了。父亲早早组建了家庭,只有孩子的母亲还在苦苦寻找孩子。这些年因为找孩子的事,那个母亲也没有正经工作,生活清贫,搬家根本不现实。万般无奈下,她才想到在事件中出过力的“我们在找你”,向网站求助。
只是网站的力量也有限,毕竟它只是个民间组织。梁夏暂时的办法就是先去了解下详细情况,再看看能不能通过舆论力量制止闹事人。康杜若作为当事人之一,也很想和她一起去。尽管写纪实小说不现实,但至少她还能写写报道。也许《纪实》杂志还会收被解救儿童的后续报道,让社会知道,拐卖的危害并不会因为孩子回到亲生家庭就结束了。
当晚,康杜若就